台山同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GUANYU

林氏族史(转贴)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4

主题

635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愿大家开心每一天!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126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10:54:21 | 显示全部楼层

侦察兵:


Guanyu你好:
二十年前看過林氏族譜,後來也看過修改版本.今日重溫三千年林氏人文歷史,倍感任務與使命之艱巨.多謝你提供這寶貴的文史資料.謹謝!


谢谢宗兄光临!小弟还未看过我们家的族普,听说在文革期间烧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4

主题

635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愿大家开心每一天!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126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10:56:08 | 显示全部楼层
jan:

GuanYu真棒,

谢谢Jan JJ!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4

主题

635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愿大家开心每一天!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126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11: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九林莺:
我已复印下来慢慢阅读,多谢Guanyu侄孙转帖!

谢谢姑婆!还没上完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4

主题

635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愿大家开心每一天!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126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11: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西河林,济南林与下邳林的相继崛起
西河林是林姓最早的一支,但西河究竟为何地却一直众说纷纭。
林姓是一代一代发展而来的。根据流行的林姓家谱记载,林姓自林坚三千多年前开基之后,至今已传袭一百二十余代,世系联贯,传衍分明,脉络十分清晰。一些林姓家谱为了便于区分不同时期的林姓世系,把这些世系用所在的朝代加以命名,如称第一世到第十世为西周世系,第十一世到第二十六世为春秋世系,第二十七世到第三十六世为战国世系,第三十七世到第四十世为秦世系,第四十一世到第七十二世为两汉世系,第七十三世到第七十五世为三国世系,第七十六世到第八十七世为两晋世系等等。在各段世系中,林姓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聚居地,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我们沿着林姓各个时期的时代特色,便能清晰地勾勒出林姓发展的历史轨迹。
据林氏多种族谱及有关史书记载,林姓的发祥地是西河,因此谱牒名称大都冠以西河林氏,以表明是比下后裔。但西河在今天什么地方,有许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西河即榆林河,一名清水河,古称帝原水,自边外流经陕西榆林县,注入无定河。第二种说法认为,林姓始祖发祥地在淇河以西,故称\"西河林\"。第三种说法认为,西河指古黄河西河。商末周初,由于地壳运动的结果,黄河下游自卫都附近开始分成东西两条南北流向平行的河流,然后折向西东流向注入渤海。其中西河水恰在后来的冀州地域由南向北横穿而过。两周800年间,这两条平行的河水始终存在。到了秦代,古黄河西河虽然已经消失,但林姓族谱中的西河确实指的是古西河流域。这一地区的地理位置包括今山东省的中西部地区、河北省的东南部以及河南省的濮阳一带,范围颇广,包括了林姓发展初期的几个发祥地。
第一种说法所称的西河地域偏离了先秦、秦汉时期林姓活动的主要区域,似有不妥。第三种说法考证详密,但所称西河范围过大,而且对于先秦水系变迁一般人难以弄清,所以以西河为古黄河西河稍嫌牵强。第二种说法所说西河,春秋时为卫地,指今河南浚县、滑县一带,《史记·孔子世家》所说\"其男子有死之志,其女子有保西河之志\"中的\"西河\"即指此。这里为商朝故地,而周初所封商遗民,如微子启、武庚等均在商朝故地,如武庚被封于殷,微子启被封于商丘,为的是因民而治,便于管理。而把西河指为在今陕西省境便违背了西周统治者的初衷。
西河是林姓的第一郡望
廖用贤《尚友录》把西河列为林姓的第一郡望。有人认为上述第二种说法中的西河地区从来未被称为西河郡,进而否认此说。其实,郡望并不一定为郡,蒋姓的惟一郡望乐安(今河南淮滨东南期思镇)只是乐安县而非乐安郡,历史上确有乐安郡,但乐安郡所在山东博兴、广饶一带并非蒋姓的郡望。为了了解郡望的成因,我们必须对郡望的确切含义与我国古代的行政体制作一简单说明。
林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形成了许多支系。林姓各个来源与各个支派的人为了加以区分,往往以特有的名号相标榜。根据这些名号来源和性质的不同,可把它们区分为郡望、堂号等等。西河就是林姓一个有名的郡望,有的林姓人还以西河作为堂号。像这样特定的名号往往很有讲究,里面包含的内容也十分丰富。
郡望,即郡中显贵的姓氏。某姓世居某地成为望族,称为某郡某氏,这是一些有权有势的家族,为了表示自己的高贵身份,以与其他同姓的家族相区分的一种方式。以郡望相标榜,开始于魏晋,兴盛于隋唐,其遗风一直影响至今。
郡,是我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之一,始设于春秋末期,最初出现于晋国,设在新扩张的边境地区。由于那里偏僻荒凉,地广人稀,郡的面积要比县大,但地位比县低,故有\"立功者,大夫受县夫受郡\"之说。后来由于边地之郡逐渐繁荣,人口增多,就在郡下划分县,产生了郡县两级的地方组织。进入战国后,郡县制为魏、赵、韩、秦、楚等国普遍推行。秦统一中国后,把郡县制推行到全国,划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又增加到四十多个,其地位和作用与今之省、自治区、直辖市相仿。到了汉代,仍行郡县制,只是在郡的一级增设了王国,简称国,用以分封与皇帝同姓的宗室子弟。汉武帝开始设立州,至三国时期,正式形成州郡--县三级地方体制。这种行政区划体制.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相沿不改。隋朝时改州为郡,恢复秦和西汉前期的郡县两级制,不久又在州上设立了道,并在州一级设立府,作为比较重要的州的名称。各州还以人口、面积多少分为辅、雄、望、紧、中、下七个等级,类似的划分一直沿用到清代。唐初,改隋代的道为路,又在府、州一级没立了军监,简称军。元代实行省--路--府(州)--县四级制。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由于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几代同堂,或者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几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这一同姓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了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兼有祠堂名号的含义,是区分一个家族源流世系以及族属、支派的标记。就地域关系上来讲,一个郡望下面可分为若干个堂号,但有些堂号则是家族功绩的代名词。中国姓氏古书,没有注出今地名,这样往往发生误会。以蒋姓为例,蒋姓郡望,史书无异辞,说是\"乐安\",而乐安确实是一个郡名,治今山东广饶北,所以未对蒋姓作深入研究的姓氏书把山东的乐安郡作为蒋姓的郡望。但一姓的郡望并非一定为郡。治今河南淮滨的乐安县不但是蒋姓的发源地,而且许多蒋姓名人以河南的乐安县作为自己的郡望,所以古代姓氏书中所说蒋姓郡望乐安指的是今河南淮滨的期思乡,而非治今山东广饶北的乐安郡。由此观之,一定要把林姓的郡望西河说成是西汉、东汉或三国等时代设立的西河郡是没有道理的。
由于林坚被封于西河,后改封于博陵,所以林姓族谱上把由林坚开基的西河林氏作为各支林氏中地位最为尊崇的支系。西河不仅是林姓的第一个郡望,至今某些林姓人还以西河作为堂号。以至在今天一些林姓人的堂号上,仍用\"西山瑞满三仁著绩,河水祥锤双桂流芳\"等作为堂联。
西河林氏自周武王时期开基至战国末期,历经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朝代,共传40代,800余年。兹把西河林氏(西河堂)前二十六世(从第二十六世又分出清河林氏)的传承关系简列如下
林坚(一世)一一林载(二世)--林磋(三世)--林虎(四世)--林光(五世)--林相(六世)--林玄(七世)--林凤(八世)--林翊(九世)--林苌(十世)--林材(十一世)--林考(十二世)--林回(十三世)--林贞(十四世)--林英(十五世)--林乾(十六世)--一林保(十七世)--林隽(十八世)--林宏(十九世)--林类(二十世)--林既(二十一世)--林繇(二十二世)--林雍(二十三世)--林敏(二十四世)--林楚(二十五世)--林放(二十六世)
西河林氏第二十四世林敏始居鲁国,其长孙林放居于鲁国清河,开基清河林氏(问礼堂)。
林坚后来改封博陵,博陵叉在什么地方呢
相传,林姓得姓始祖林坚被分封于西河后,后来又改封予博陵,子孙从此便在博陵一带发展繁衍。至林坚子秫载时,叉被赐爵为博陵侯,任冀州牧,统治今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广大地区,他的子孙也在这一广大范围中生活,甚至迁徙、移居。那么,博陵究竟在什么地方,至今没有取得统一的看法。
博陵和西河一样,是林姓始祖的发祥地。两地之间的关系,谱书《长林世纪》第一卷指出:\"博陵,又称西河。\"也有的族谱说:\"博陵郡,古冀州地,又称西河郡。\"但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学者都知道,博陵郡不是西河郡,西河郡不在冀州地。
一些林姓族谱对始祖林坚有如下记载:\"周武王赐姓林,命为三监,封公食采博陵二千户。\"据此后人在续修族谱时将博陵误解为博陵郡,把河北安平作为林氏的发祥地之一。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年),迪功郎连江县尉林桴撰写的《林氏族谱序》曾提到:\"周武王克纣,未及下车,封比下之墓,征其夫人所生男,以其诞于林中石上,改名日坚,赐姓林氏,食采于清河郡,改封博陵,爵公,封邑三干户,世为大夫。\"结合其他林姓族谱的记载,此段中之\"清河\"应为\"西河\"之误。
郡之设置,是春秋以后的事。州郡制更是秦朝以后才有的东西。西周时,周王对诸侯实行分封制,对大夫实行采邑制。周武王初封林坚于西河,前已述及,西河应在今河南浚县、滑县一带。这一地区在殷都以南,距殷都不远。周武王死后,子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武王弟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自夺取王位的企图,对周公极为不满。分封于殷都,统治殷遗民的纣王之子武庚见有机可乘,联合管叔、蔡叔和霍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薄姑等部,发动叛乱。周公安定内部后,亲率大军东征。首先集中兵力诛火了武庚,又杀死管叔,流放了蔡叔和霍叔,消除了叛乱的中心势力。再经三年东征,相继平定了,东方诸国。周公东征之后,为了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实行了规模更大的分封,而派何人管理殷都旧地,是周公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他决定让弟弟康叔去承担这个艰巨的任务,于是把殷都旧地,以朝歌为中心,划定武父(约在河南、河北交界处)以南,圃田以北,封给康叔,建立卫国,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康叔初封时,周公反复告诫康叔,要实行文王\"明德慎罚\"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统治方式。可见周人对统治商殷旧地的重视程度。而原先林坚分封的西河就在朝歌附近,因此势必要改封于其他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博陵,属古冀州之地。
林姓族谱中多次提到的林姓发祥地之一博陵,应该是一个大众熟知的地方,而一般人们所说的博陵,是指博陵县或博陵郡。在古冀州的地盘内查找博陵县或博陵郡,便可以找出林姓发祥地之一--博陵的具体所在。
古冀州地,历史上曾设有博陵县、博陵郡和博陵国:
博陵县:东汉本初元年(146年)始设博陵县,治所在今河北蠡县南,这里春秋时属燕国,战国初属中山国,后为赵国所并。三国魏时改称博陆县,属河间郡,北魏改称博野县,属高阳郡。五代时,后晋改唐县为博陵县,治所在今河北唐县西南,不久又复改为唐县。
博陵郡、国:东汉后期,质帝本初元年(146年)始设博陵郡,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县南)。建安末年废,西晋初年在此设置博陵国,治所在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辖境相当今河北安平、深县、饶阳、安国等县地。南北朝时期北魏改博陵国为博陵郡。隋开皇初废。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并中山、北平二郡为博陵郡,治所在今河北安平到蠡县一带。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废定州,改置博陵郡,治所在今河北定县,唐肃宗乾元年间复为定州。
安平县春秋时为晋地,属鲜虞国。战国初属中山国,旋归赵国。秦统一六国之后,安平属巨鹿郡;西汉时在此设置安平县。由此可见,属于古冀州的博陵郡的地理位置是大体不变的,就是今天的河北省安平县至蠡县一带。林姓始祖林坚所食采\"博陵\",应该就在博陵郡的地理范围之内。虽然西周时并无博陵郡,虽然博陵县、博陵郡和博陵国都是东汉末期以后的产物,但是我们并不能否认林姓发祥地之一的博陵在后来所设博陵郡的范围之内.因为林姓族谱中所说的博陵只是林姓先祖生活过的地方,并不是说这块地方在西周时就叫博陵。至于西周时期林坚始封地是否叫做\"博陵\",我们今天已经难以搞清楚了。
西周末年,林苌、林材曾协助乎王东迂洛邑,说明林姓这时已经拥有较大的势力
林坚被改封于博陵之后,一直在冀州的广大范围内生活、繁衍。相传几代以后,在今天的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都出现了以林为姓的人。说明林姓的迁徙已在北部中国各地展开。到了西周末年,作为林姓代表人物的林苌、林材等人相继在周幽王、周平王朝中任职,并协助周平王完成了都城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到洛邑(今河南洛阳)的迁徙,他们居住的地方也随这次迁徙而来到东周国都所在的洛阳,历史从此进入东周列国时代。谱称西河林氏从十一代齐国人林材开始迁入洛邑,其后裔称为洛阳林氏。
据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讲闽县裔孙林志所撰《晋安世谱校正序》及其他林姓家谱,简列林氏西周世系(第一世到第十世)如下
第一世林坚:名泉,字长思,比于之子。周武王封于西河,后又改封博陵。
第二世林载:字元超。袭封博陵邑,领二百四十国。为林坚之子。
第三世林磋:字民居。失封邑,居博陵。周成王时官居司马大夫。为林载之子,比干曾孙。
第四世林虎:官雄德。博陵人。周成王时为卿士。为林磋之予,比干五世孙。静簋铭文。西周中期金文书法艺术的代表作。
第五世林光:字景辉。博陵人。康王时命为大夫。为林虎之子,比干六世孙。
第六世林相:字世模。博陵人。昭王时为大夫。为林光之子,比干七世孙。
第七世林玄:字文通。穆王时为元士。为林相之子,比干八世孙。
第八世林凤:字智羽。恭王时为将军,授夏官。为林玄之子,比干九世孙。
第九世林翊:字义则。厉王时为夏官。掌军政和军赋,使率其属,以佐王平邦国。为林凤之子,比下十世孙。
第十世林苌:字茂端,宣王时为左将军,掌夏官。为林翊之子,比干十一世孙。
春秋时期,林姓有林楚,林类,林回.林放等人物知名于世平王东迁之后,历史进入春秋时期。随着大下纷争,列国争霸,诸侯混战,林姓或者为了做官,或者为了逃难,或者为林姓乱,有不少人从原来的居住地迁出,使得林姓的分布范围更广,人口也有了进一步的增加。在今山东曲阜、淄博等地,当时是鲁国和齐国的统治中心,有林楚、林放、林回等林姓人物知名于世。而在此以前,当地并没有林姓人生活的记录。另外,在林姓发祥地之一的西河一带,也有大批林姓人生活,其中有一个名叫林类的人,是当时著名的隐士。总计这一时期的林姓知名人物不下几十位,是林姓得姓以来第一个主要发展时期。
林楚是林姓家族中以死效主的典型
林楚是鲁国人,为季桓子的家臣,《左传·定公八年》载有其事迹。当时鲁国季、孟、叔三桓专政,季桓子为之首。阳虎本为季氏家臣,事季平子,平子死后专鲁国之政。他欲去三桓而代之,打算在蒲圃(在鲁国都城东门外)设宴礼请季桓子,先把季氏杀死。到了约定的日期,阳虎在前边带路,林楚为季桓驾车,阳虎的从弟阳越殿后,准备出发到蒲圃去。这时,季桓子预感到事情不妙,突然对林楚说:\"你的先人都是季氏家里的忠良之士,你应当继承下去。\"林楚回答说:\"下臣听到命令已经晚了。阳虎执掌政事,鲁国服从他。违抗他的命令,是自找死路,我死了对主人也未必有好处。\"季桓子说:\"晚什么?现在还不晚。你带我到孟氏家去,事情或许有救。\"林楚回答说:\"下臣不敢吝惜一死,只怕不能使主人免于祸难。\"桓子说:\"不要多说了,赶快行动吧。\"这时孟氏已经知道要有变乱发生,正在建造防御工事以备不测。林楚驾马车载着主人冲大路快速奔驰,阳越从后面射他,没有射中。马车直奔孟氏家中,冲进防御工事,孟孙氏手下急忙关上大门。孟孙氏家兵从门缝中射阳越,把阳越射死。阳虎一看事情有变,劫持鲁定公与叔孙州仇,去玫打孟氏。经过两场战斗,玉人。甘肃省灵台西周墓出土。这些玉雕人像是被俘的少数民族奴隶的形象,作为随葬的俑,含有献祭的意思。
阳虎失败,脱下皮甲,拿了鲁国国宝宝玉和大弓,出奔到齐国去了。
《左传》中提到林楚的先人都是\"季氏之良\",可见林楚家族已数代在鲁,并在季氏家中任职。
林类拾穗而歌,自得其乐,是一个著名的隐士
春秋时期已有西河林氏迁入卫国(今河南濮阳),代表人物就是西河林氏二十代林类,其后裔称为濮阳林氏。据廖用贤《尚友录》记载,林类是魏国人。他年近百岁,在春秋的口子里,披上破麻裘,在庄稼地里拾取农人遗留的谷物穗子,边歌边走。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在田野中望见了林类,环顾了一下跟随的弟子,说:\"这位老先生是可与说话之人。谁上前讯问一下。\"
春秋战车复原图。春秋战国是战争最多的时期,战争灾难、自然灾害使得天下民不聊生,促使各姓族人举家迁移,形成了现在各姓杂居的局面。
子贡请行,与林类在田垄边相遇。子贡看着林类,叹息说:\"先生一边唱歌一边拾取谷穗,难道先生不曾后悔过吗?\"林类前行没有停留,歌唱没有停止。子贡不停地向先生拜叩,林类才仰起头来答应道:\"我有什么可后悔的?\"子贡说:\"先生年少时不勤于行,年长卮不争取时间,现在年老了还无妻无子,入土的口子快要到了,还有什么快乐可言而且拾且歌呢?\"林类笑着说:\"我之所以快乐,这是人的天性。人人都是这样,而你反以为忧。年少不勤于行,年长不竞于时,所以能够有今天的长寿。年老无妻无子,死期将至,所以能够像现在这样的快乐。\"子贡不解地问:\"希望长寿,这是人之常情。而死却是人们厌恶的。先生以死为乐,这是为什么呢!\"林类网答说:\"死与生,是一往一返的关系。所以死于此者怎知不会生于彼?因此,我知道生与死是不相同的,但我又怎知忙忙碌碌求生而不困惑?又怎知我今天的死不如往昔的生?\"子贡回子身边如实相告了林类的所言所语,孔子说:\"我知道他是一个可与言谈之人,果然如此。\"
由些看来,孔子对林类是相当欣赏的。孔子到卫国遇到林类,让弟子上前问讯,并从林类的话中受到很大启发,这是孔子第二次与林姓发生联系。从林类的言谈举止中可以看出,他;茸着道家的思想,一生无求:己欲,所以能够长寿。在林类生活的时代,能够活到年近百岁,是极其罕见的。
\"君子之交淡若水\"的典故最早出于林回之口
林回是春秋时期历史上出现的林姓名人之一。谱称林回为齐国人,其生平事迹多不可考,但《庄子》一书的《山木篇》记载有林回所说的几句话:\"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林回所说几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看上去似乎很平淡;小人交朋友,往往亲密狎昵,像纯酒一样的甘。君子之交,重在道义,关键时刻方显亲近;小人之交,重在利益,紧急时候翻脸无情。
\"君子之交淡若水\"与\"小人之交甘若醴\"的典故即最早出于此。庄子把林回的名言引为己用,可见当时林回有相当高的社会知名度。
林放在林姓的发展史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林放在林氏族人中的地位无人能及,其原因主要有三:林姓出自比于是唐朝之后才有的说法,在此以前的姓氏书,如《风俗通》说林姓出自春秋林放之后;再者,林放的后裔枝繁叶茂,著名的清河林即尊林放为开基始祖,另外,济南林等多支林姓望族都与林放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第三,林放是孔子著名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贤之一,自然得到林姓族人的特别尊崇。让我们具体看一下林放的地位到底有多么尊贵。
林放,字子丘,鲁国清河人。为比干二十七世孙。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有名者七十二,林放即是这七十二贤人之一。孔子收了一个林姓弟子,即林放为学生,直接向比干的后代传授学问,这是孔子第三次与林姓发生联系。
在孔子的《论语》等著作中,都记载了孔子向林放传授学问的事。一次,林放向孔子请教\"礼\"的本质是什么,孔子说:\"这个问题问得好。礼的内容很广泛,就一般礼仪来说,与其铺张浪费,不如俭朴些好;拿丧礼来说,形式上的隆重不如内心感情的悲哀。像这样尚俭朴、重内容,便是礼的本质。\"林放听着,不由得点头称是。由于他出身于名门之后,又虚心好学,深得孔子赏识,是孔门七十二贤人中的佼佼者。
林放因为得到了孔子的真传,学成出师后还做了很大的官。相传他在周敬王时担任鲁国大夫,拜为太傅,去世后与夫人芋氏一起合葬在今河南开封东岩山一带。
灞桥。此为新修灞桥,在今西安市东,横跨:生灞河上。灞桥是历史上一座富有诗意的古桥。灞桥是东出长安的必经之地,人们送别,至此留步,早在汉代就有了折柳赠别的习俗。
到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林放又被赐号为清河伯,从祀孔圣庙西庑首座。后又祀于乡贤祠。宋真宗根据林姓族谱的记载,林氏得姓于长林山,又在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林放为长山侯。在不少地方的孔庙中,都立有林放的牌位,把他与孔子其他弟子的牌位放在一起,让他们像孔子一样享受后代学子的香火和祭拜。如据《台湾府志·宗庙学校》记载,台湾的宗庙、学校都置有林放的牌位,把他作为先哲顶礼膜拜。在林姓内部,他被当做重要的祖先之一,他的后代被称为\"清河林\",堂号称为\"问礼堂\"。至今,在某些林姓的堂号上,仍用\"问道诗仁新气象,礼耕认重归家风\"等作为堂联。在林姓姓族的传衍上,林放子孙繁衍,支派众多,后代林姓主要支系均为林放一脉传承。
林放为清河林氏(问礼堂)始祖,清河林氏(第二十六世至第三十五世)的传承关系如下
林放(二十六世)--林通(二十七世)--林不狃(二十八世)--林欣(二十九世)--林仪(三十世)--林抚(三十一世)--林弯(三十二世)--林世元(三十三世)--林伯(三十四世)--林皋(三十五世)
清河林氏第三十五世林皋自鲁国迁居赵国九门,开基九门林氏(九龙堂)。
以时代论,林氏第十一世至第二十六世为林姓春秋世系。
兹据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讲闽县裔孙林志所撰《晋安世谱校正序》及其他林姓家谱,简列林氏春秋世系(第十一世到第二十六世)如下
第十一世林材:字显士,齐国人。西周幽王时掌夏官,平王东迁时任司马右将军。为林苌之子,比干十二世孙。
第十二世林考:字文表。桓王时为大夫。为林材之子,比干十三世孙。
第十三世林回:字彦若,齐国人。才德高尚,朝廷屡征不仕。晋灭虢,林回弃干金之璧,负赤子而走,时称贤者。为林考之子,比干十四世孙。
第十四世林贞:字雅安,齐国人。惠王时为卿士。为林回之子,比干十五世孙。
第十五世林英:字怀远,齐国人。襄王时为卿士,拜太保之职,列位三公。为林贞之子,比于十六世孙。
第十六世林乾:字天德。襄王时为左将军。为林英之子,比于十七世孙。
第十七世林保:字贵材。顷王时为内府少卿。为林乾之子,比于十八世孙。
第十八世林隽:字商英。匡王时为畿内正。为林保之子,比下十九世孙。
第十九世林宏:字宾远,齐国人。定王时为内史宗正,为林隽之子,比干二十世孙。
第二十世林类:字涵物,又字子拔,齐国人,后迁卫。定王时为博士,至敬王时年且百岁,春秋披裘拾穗,且行且歌。孔子适卫,曾望之于野。为林宏之子,比干二十一世孙。
第二十一世林繇:字公誉。简王时官司寇,拜前将军。为林类之子,比干二十二世孙。
第二十二世林既:字绍宗。灵王时为司寇。为林繇之子,比于二十三世孙。
第二十三世林雍:字秀和,鲁国人。景王时为畿内闾正。见王政不达而辞,出仕于鲁为大夫。齐鲁炊鼻之战,林雍奋不顾身,得到鲁人称赞。自此子孙相继居于鲁都曲阜。为林既之子,比于二十四世孙。
第二十四世林敏:字明征,鲁国人。景王时为鲁正卿。通习六经。为林雍之子,比千二十五世孙。
第二十五世林楚、林辅、林立:林楚,字仲之。鲁国人。
敬王时为太傅。为林敏之长子,比干二十六世孙。林辅,字安国,敬王时为太仆正,为林敏之次子。林立,字子敬,敬王时为太傅,为林敏之三子。
第二十六世林放:字子丘,鲁国人。周敬王时为鲁国大夫,曾问礼之本于孔子,是孔子七十二贤徒之一。为林楚之子,比下二十七世孙。
写到这里,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林放是孔子的学生,但孔子适卫碰到的林类却是林放的直系先祖。林类与林放的关系史籍未载,在一些林姓家谱中却被排在了一起。其实,世系混乱与错乱是各个姓族在排列先祖世系时的普遍现象。越是年代久远,这种情况也越加严重。拿林姓来说,林放后裔的堂号为问礼堂,其家谱称为《问礼堂清河林氏族谱》,又称《西河林氏长山世谱》,它记载着西周至战国时期林姓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由于年代久远,这一族谱已经失传。当今流传的《西河林氏族谱》、《长山世谱》以及《问礼堂清河林氏族谱》等,都是明清以后编修的。
在林氏族谱中,对于林放与比干的关系,就存在着不同的说法。许多史料记载林放为比干的十二世孙,这样从西周初年到春秋末期500多年中,林姓仅传11代,每50年传一代,这显然是有问题的。为了调和这种矛盾,当代所编的一些林姓谱书和族谱中,把林放列为比下的十七世孙,也有的把林放列为比下:的二十四世孙或十四世孙。由于史书中从来没有记载林回、林类、林雍、林放等等这些很早就立传的历史名人的父亲或儿子为何人,他们的后裔只能根据历史事件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出他们的世系和辈份关系,因此这种世系只能是相对世系而不是绝对世系,不能把他们之间的关系:看成真正的父子或直系关系。就上述所列林姓春秋世系来看,就存在明显的错误。表中所列林类为比干二十一世孙,林放为比千二十七世孙,二人是直系亲属关系,中间相隔六代。二人都与孔二F打过交道,时间相差应在百年以内。百年之内传袭六代,平均每隔15年一代,这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对于这类问题,暂时还没有解决的办法,只能留待存疑。
战国时期,林皋官至丞相,居于九门,是九龙堂和十德堂的奠基者
战国时期,林姓的代表人物有林不狃、林皋等人。林:石狃为鲁士,在齐鲁之战中被齐军杀死,其事迹见于《左传.哀公十一年》。林皋是九门林氏的奠基者。在林姓姓族的发展史上,林皋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上承西河林,下启济南林,地位极其重要。
林皋,又名林玉,字鹤岗,鲁国人。周显王时任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丞相,从此迁居九门(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九门村)。林皋生有九子:林成、林文、林宣、林化、林德、林修、林明、林勉、林韶(有的林氏族谱,如《玉树扬风》,记载林皋的九个儿子为林仁、林年、林升、林昶、林文、林曜、林岳、林佐、林卫),兄弟九人皆为官,时号九龙。林皋和他的九个儿子,都十分贤明,.国人因称林皋为\"九龙之父\"、\"十德(以玉的十种特质,比喻君子的十种美德: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之门\"。赵王听说后,对林皋十分嫉妒,总想找个借口给林皋一点颜色看看。一次,赵王下令说:\"本王欲临幸列国,把那些枝叶繁茂的树木伐掉。\"林皋看出了事情的原由,说:\"这是赵王要杀我们父子呀。\"遂丢掉官职带领全家隐入白云山避难。赵王知道后叹息地说:\"林皋父子,实在是贤德之人啊!\"后来,林皋的后裔繁衍播迁于山东、江苏、四川、河北、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省,有的侨居东南亚各国。林皋的后裔,均用\"九龙堂\"或\"十德堂\"作为堂号,并用\"九龙衍派,双鹤入云\"、\"十德堂中深树德,九龙门内再腾龙\"等作为堂联。
林皋为九门林氏始祖,兹简列九门林氏(第三十五世至第四十二世)的传承关系如下
林皋(第三十五世)--林宣(第三十六世)一林微(第三十七世)--林芳(第三十八世)--林玮(第三十九世)--林亮(第四十世)一一林挚(第四十一世)--林纂(第四十二世)
战国后期,西河林氏分支迁徙秦国,形成成阳林氏
战国后期,有西河林氏分支迁入秦国都城成阳(今陕西咸阳)。从西河林氏三十七代到四十代都有在咸阳定居者,其后裔称为成阳林氏。西河林氏分支九门林氏三十七世林微是咸阳林氏的开基祖。
以时代论,林氏第二十七世至第三十六世为林姓战国世系,第三十七世至第四十世为秦世系。
兹据《晋安世谱校正序》及其他林姓家谱,简列林氏战国世系(第二十七世到第三十六世)及秦世系(第三十七世至第四十世)如下
战国世系:
第二十七世林通:字遐邦,鲁国人。周元王时为邑正。为林放之子,比干二十八世孙。
第二十八世林不狃:字文习,鲁国人。元王时为鲁士,齐鲁稷曲之战,林不狃徐步而行,被齐军追杀。为林通之子,比干二十九世孙。
第二十九世林欣:字子悦,鲁国人。贞定王时为邑正。为林不狃之子,比干三十世孙。
第三十世林仪:字文范,鲁国人。考王时为邑正。为林欣之子,比干三十一世孙。
第三十一世林抚:字汝清,鲁国人。威烈王时在卫国任司马之职。为林仪之子,比干三十二世孙。
第三十二世林鸾:字士翔,鲁国人。安王时为左将军。为林抚之子,比干三十三世孙。
第三十三世林世元:字弘道,鲁国人。烈王时为司空,掌土木工程。为林鸾之子,比干三十四世孙。
第三十四世林伯:字万里,鲁国人。显王时为司马,掌军政。为林世元之子,比干三十五世孙。
第三十五世林皋:又名林玉,字鹤岗,鲁国人。显王时为赵相,迁居九门。生九子,时号九龙。为林伯之子,比干三十六世孙。
第三十六世林宣:字子亮。赵国九门人。慎靓王时为赵大夫,后随父隐居白云山。为林皋第三子,比干三十七世孙。
秦世系:
第三十七世林微、林宪:林微,字世隐,赵国九门人。赧王时仕于秦,为大夫左卿,封关内侯。为林宣之子,比干三十八世孙。林宪,字世武。齐国邹县人。秦始皇焚书时,秘藏宗谱于祖墓内,使林氏世系不致失序。到汉高祖二年(前205年)任司隶校尉。为林皋之孙。
第三十八世林芳:字茂初。秦昭襄王时为屯军仆射。为林微之子,比干三十九世孙。
第三十九世林玮:字子玉。秦始皇六年(前241年)为左将军。为林芳第三子,比干四十世孙。
第四十世林韶、林治、林亮:林韶,字景通。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为右将军,转郁林郡守。为林玮第二子,比干四十一世孙。林治,字元立。齐郡邹县人。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为治粟内史。为林玮第三子。林亮,字元英。齐郡邹县人。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为侍中,为林玮第四子。
西汉初期,林皋的后裔林挚等迁居齐郡邹县,后因齐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的统一和强盛,林姓的发展有了更为充分的条件。原来生活在鲁国一带的林雍,谱称比干二十四世孙,在传了第二十六代林放、第三十五代林皋等人,开基清河林、九门林之后,秦朝时期九门林氏有人迁居齐郡邹县(今山东邹城市)。西汉初年,林挚家族已成为当地有名的大族。这时,在行政区划的设置上发生了一件对林姓人影响颇大的事情,即齐郡分置济南郡。
齐郡为西汉开国后改临淄郡所置,治所在淄博(今山东淄博市)。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山东一带的经济发侯很快,这样,齐郡的地盘显得比较大了。统治者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一地区,便把齐郡分开,从中另置济南郡。济南郡的治所开始在东平陵(今山东章丘西龙山镇古平陵城),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济南市以及章丘、济阳、邹平等县地。到晋朝后,移治历城(今济南市)。隋初废。
林挚家族居于邹县,本属齐郡管辖。从齐郡中分置济南郡后,邹县成为济南郡的管辖范围。这支林氏也成了济南郡人。在整个两汉时期,济南一带的林姓是天下林姓的代表,也是当地知名的名门望族,被称为\"济南林氏\",相继出现了平棘侯林挚、太子太傅林尊等有影响的人物。\"济南林\",即家谱上所称第四十二世到第七十三世。它的形成;对林姓的发展影响重大,从此林姓进入了第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林挚是名列二十四史中的最早的林姓人物。谱称林挚为比干四十二世孙、林皋八世孙(一说为林皋曾孙)。据《汉书·功臣世系表》等记载,林挚,字伯勇,齐郡邹县人,在汉高祖七年(前200年)任燕国相,后封平棘侯,食邑千户,传四代绝封。
汉宣帝时,林尊为经学博士,官至太子太傅,林氏之望族以济南称者,自此始林挚家族经过汉朝前中期十数代的发展,到汉宣帝时出了一位在林姓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林尊,谱称比干五十一世孙,被林氏奉为济南望族的开基始祖。
林尊是二十四史中首位单独列传的林姓名人。据《汉书·儒林传》记载,林尊,字长宾,济南人。从事今文经学研究,师于欧阳高,成为经学博士。在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石渠阁会战中,林尊也参加了讨论。后林尊官至少府(掌管山地海泽的税收,以供皇帝享用)、太子太傅(皇太子属官之首,负责太子的督导),可谓十分尊崇。林尊更重要的地位在于他是今文尚书经学传播链中的重要环节。他得老师欧阳高的真传后,又把学问传给了平陵人平当与梁国人陈翁生。平当后以所学任官,累官至丞相。陈翁生官至信都太傅,家世传业。由此欧阳有平、陈之学。陈翁生授业于琅邪人殷崇与楚国人龚胜,后殷崇为博士,龚胜任右扶风。平当授业于九江人朱普与上党人鲍宣,后朱普为博士,鲍宣任官至司隶校尉。经过一代代的传衍,这支今文经学研究队伍徒众日盛。其中,林尊功不可没。后来的广陵林氏、平原林氏、郯城林氏、下邳林氏、晋安林氏、光州林氏、三原林氏等均为林尊后裔。
林姓族谱上把由林尊开基的济南林氏作为各支林氏中地位最为尊崇的支系之一。济南不仅是林姓在两汉时期著名的郡望,至今许多林姓人还以济南作为堂号。在今天一些林姓人的祠堂上,仍用\"济美衣冠承圣哲,南疆开发涌群英\"、\"济美衣冠承恩宠,南郡吕格世泽长\"等作为专用堂联。
根据林氏族谱所载,兹筒列济南林氏(第四十二世至第六十六世)的传承关系如下
林纂(第四十二世)--林别(第四十三世)--林吉(第四十四世)--林述(第四十五世)--林良(第四十六世)--林公(第四十七世)--林车(第四十八世)--林凭(第四十九世)--林尊(第五十世)--林高(第五十一世)一一林苗(第五十二世)--林鉴(第五十三世)--林宁(第五十四世)--林金(第五十五世)--林重(第五十六世)一一林秉(第五十七世)--林袭(第五十八世)--林时(第五十九世)--林承(第六十世)--林熹(第六十一世)--林谟(第六十二世)--林恂(第六十三世)--林就(第六十四世)--林横(第六十五世)--林道(第六十六世)
林道为林横的次子,谱称比干六十七世孙,为广陵林氏始祖。济南林氏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位林姓皇后。
济南林氏形成之后,主要在今山东一带发展繁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林尊后裔中的一支定居于平原(治今山东平原西南)。林胜是这支林氏的代表人物,他在北魏时任平凉太守,其女贵为皇后。林皇后为魏孝文贞皇后,生废太子恂。林皇后对魏孝文帝有一定的影响。在林皇后的积极支持下,魏孝文帝曾两次亲临比干墓祭吊,并在比干墓前修建了比干祠庙。他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到比干墓祭拜的皇帝,为了让臣下向忠贞爱国的比干学习,魏孝文帝拓跋宏亲自书写了吊祭比干的祭文,还在代北拓跋族的祖居地修建了比干城。在林皇后的大力帮助下,魏孝文帝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汉化改革,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入中原的洛阳,穿汉服,说汉话,还把代北鲜卑族的少数民族姓氏改为汉姓。这样,鲜卑族复姓丘林氏被改为单姓林氏,增加了林姓的人口,为林姓姓族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
两汉之交,今四川一带就有了林姓大族,临邛的林闾家族即是其代表
林闾,谱称林尊之孙、林高之子、比干五十三世孙。临邛(今四川省邛崃市)人。西汉成帝时生于济南,自幼喜爱学习,博古通今。自古天子造有鞘车,驶于天下。自汉朝以来的儒生但知有车酋车之设,却不知轱车是干什么用的,只有林闾和严君平知道。他们说:\"鞘车之设,为的是考知八方的风雅,九州的异同,使天子虽居高堂之上而知天下之事。\"扬雄听说这件事后,前往投靠林闾,拜其为师,后成为:艾学大家和语言学家。林闾处西汉末世,见政治腐败,不愿做官,隐于成都。汉室后中兴,林闾在光武帝时出任徐州(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北)刺史。
东汉中期以后,济南林开始有人南迁,尤其是汉末林农家族的大祸,成为济南林大批南迁的导火素,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下邳林.晋安林等,都是由济南林的南迁而形成的济南林氏望族自林尊开基后,一直在济南郡发展。东汉中期,林尊后裔、谱称比干六十七世孙的林道迁居广陵(治今江苏扬州),形成广陵林氏。林道也成为广陵林氏的开基始祖。
林道为广陵林氏始祖,传至林姓第八十世林礼,开基下邳林氏。林道至林礼间的传承关系列表如下:
林道(第六十六世)--林永(第六十七世)--林肇(第六十八世)--林封(第六十九世)--林农(第七十世)--林祗(第七十一世)--林川(第七十二世)--林豫(第七十三世)--林奢(第七十四世)--林冠(第七十五世)--林玉(第七十六世)--林逢勋(第七十七世)--林显(第七十八世)--林业(第七十九世)--林礼(第八十世)
济南林经过三四百年的发展,到林道的曾孙东汉经史博士林农(谱称比干七十一世孙)生活的时代,宗族庞大,人口众多,势力强盛,因此为当权者所忌,遭到汉灵帝和奸宦董卓的排斥,一家有七百余口同时被杀,家族势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关于这次林姓的灾难,林氏《长山世谱》记载:\"比干七十一世孙,祖考农公,字野贤,官经史博士,灵帝时阉宦十常侍流祸,凡忠臣义士、缙绅名宦俱被戮,我族被害者744人,公同父罢归,恐祸及之,乃与父老潜之。\"唐代温彦博所撰《林氏宗谱序》也说:\"后汉之末,复遭董卓擅权乱政,士爵播迁,每忌林族诸士,布言林氏宗党强于河北。汉主蒙其潜诉,宗族被戮者744人,......衣冠避于南地。\"这次灾难,林农及其父林封虽未被杀,但被免职罢归。林农恐祸及于己,乃与父老隐居于济水之东。到献帝建安年初,林农曾复出为官,任司隶校尉。三国时期,这支林氏的主体在曹魏政权中任职。西晋建立后,这支林氏有多人任职于朝,祖先的基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光大。
东汉中期以后,济南林的其他分支陆续有林氏族人南迁。林姓人成批南迁,则始于东汉末年。东汉末年,由于北方战乱,中原淮河地带的世族和民众一次就有十余万户流徙江南。三国时期,孙吴政权大力组织流民屯田开荒,江南世族也积极吸纳流民到自己的庄园内开荒生产。许多林姓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南迁的。可惜的是,这批林姓人多为平民,历史上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
林姓大族南迁福建多在两晋以后,特别是西晋末年以后。西晋末年,统治阶级的腐朽和阶级、民族矛盾的尖锐,引发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大动乱,即\"八王之乱\"。八王之乱起于西晋惠帝永平元年(300年),共持续了16年。接着,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乱华\",北方经济遭到了很大的破坏,从而产生了北人南迁的热潮。北人南迁的主要地区是江左一带。《通鉴·晋永嘉五年》载:\"时海内:大乱,独江左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晋书·王导传》也说:\"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北人南迁的势族中,林姓占有重要的地位。唐林谓《闽中记》日:\";永嘉之乱,中原仕族林、黄、陈、郑四姓先人闽。\"另据林氏《晋安世谱校正序》记载:\"当中原板荡,衣冠卿相从闽居者有八族.林、黄、詹、陈、郑、邱、何、胡是也。\"
林氏望族之一\"下邳林氏\"就是西晋末年林姓人南:迁形成的林姓传衍到第八十世林礼时,正值西晋末年,中原战乱频仍,林礼不得不离开故土,随子迁居徐州下邳,成为下邳林氏的开基者。林礼的儿子林隶,曾任徐州别驾,居于徐州下邳梓桐乡。晋愍帝建兴三年(311年),林隶升任黄门侍郎,后随晋元帝渡江南巡。林隶的长子林懋在晋愍帝建兴四年(312年)除通宜散骑常侍、殿中侍御史、侍卫将军,后迁下邳太守。林懋有六个儿子,都很有出息,时号称六龙。林懋任满以后,时局已经十分动荡,而当地又比其他地方安宁,其世代子孙便在下邳(治今江苏省睢宁县西北)之梓桐乡一直居住下来,成为徐州之冠族。林懋也因此被奉为下邳林氏望族之始祖。至今,这支林姓人后裔仍以\"下邳堂\"作为堂号,使用\"派出下邳声望远,支分八闽泽绵长\"等作为堂联。
下邳林氏自开基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有人在下邳一带(今江苏睢宁县及邳州市)生产和生活。按照常理推算,下邳林氏在其根据地发展到今天,应该是当地大姓。然而当今在这一地区,自明清以来,却罕见古下邳林氏后裔。据《邳县志》载,明清两代共有邳州进士21人,举人106人,没有一个姓林的。江苏省1995年所编《邳县志》记载有古今立传人物72人、列表名人录1869人,共计1941人,也没有一个林姓人。古下邳(即今古邳镇)位于今江苏睢宁县北部,1993年出版的《睢宁县志》,立传人物39人,无一林姓。烈士英名录1459人,仅有两个林姓人。该县自清代光绪以来,没有一个以林姓命名的村庄。可以看出,这一地区的林姓人很少,而且他们和其他姓氏的人一样,都是后来的移民,那么,下邳林姓先民的后裔到哪里去了呢?通过查阅历史资料我们发现,从西晋末年到解放前的一千六百多年间,古下邳一带是战争的多发地区,也是遭受自然灾害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就战争来说,历历可数。隋代,先后有下邳人苗海潮和卢明月在下邳聚众起义;唐代末年,黄巢起义军曾攻入下邳,杀下邳令;宋代,这里是宋金交战的主要战场,韩世忠曾与金兀术征战下邳,岳飞曾统兵10万围困下邳;金代,有邳州聚众近20万人反金、山东红袄起义军3万余人进攻邳州、红袄军据邳州反元失败、元军会兵邳州以伐宋等;元代,有红巾军首领李二聚率众起义、反元义军张士诚攻占邳州、徐达率军25万驻军下邳;明代,李五、郑三等起义军进攻徐、邳等州;清代,有邳州人杨秉孝聚众攻邳州、捻军在九年时间内十入邳州境并三次攻克古邳;民国时期,有国民革命军与北洋军阀争夺邳州、国民党桂系李宗仁部在邳州附近的台儿庄大败日军、邳县沦入日寇之手被大肆劫掠、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兵团司令黄伯韬被击毙于邳县龙湖村南。就自然灾害来说,古黄河历史上多次在下邳南北改道,造成洪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其他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瘟疫、蝗灾等亦时有发生。隋代开皇年间,下邳大水,溺人无数;宋代淳化年间,下邳大旱,蝗虫肆虐;金代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决口于阳武,经徐州、下邳,夺泗水入淮;元代成宗时,黄河在河南杞县决口,邳州受灾严重;明代,弘治年间黄河两次决口泛滥睢宁一带,穆宗隆庆年间黄河决口于邳州,神宗万历年间黄河决口于邳州曹家庄,熹宗天启年间黄河决口于徐州青田大龙口水淹邳州,崇祯年间睢城被黄河洪水吞没;清代,顺治年间黄河决口于邳州,康熙七年(1668年)山东郯城大地震波及下邳,康熙七年(1668年)震后下邳古城为河决洪水夷为平地,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移下邳州治于洪福山南改名邳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继大旱之后的暴雨使邳州城饿殍遍野。在历代战争与自然灾害的交互作用之下,古下邳百姓不断死亡、外逃,下邳林姓先民也在各种天灾和人祸下陆续流亡他方。以至在今天的古下邳一带,再也难以见到一直定居于此的下邳先民的后裔了。
综合林氏族谱所载,为了方便起见,兹简列林氏主流两汉世系(第四十一世至第七十二世)、三国世系(第七十三世至第七十五世)与两晋世系(第七十六世至第八十七世)如下两汉世系:
第四十一世林挚:字伯勇,齐郡邹县人。汉高祖时曾任燕相,封平棘侯。为林亮之子,比干四十二世孙。
第四十二世林辟疆、林纂:林辟疆,济南人,袭封平棘侯。为林挚长子,比干四十三世孙。林纂,字雉龙,济南人。曾在惠帝时任中山郡守。为林挚第五子。
第四十三世林别:字元甄,济南人。曾在文帝初年任御史大夫。为林纂之子,比干四十四世孙。
第四十四世林吉:字安仁,曾在文帝时任广陵太守,封高亭侯,食邑三百户。为林别之子,比干四十五世孙。
第四十五世林述:字得遂,济南人,曾在景帝时任少府。为林吉之子,比干四十六世孙。
第四十六世林良:字绍先,济南人,武帝建元年间为!扮府中郎将。为林述之子,比干四十七世孙。
第四十七世林公:字元昌,济南人,武帝时曾任御史中丞。为林良之子,比干匹十八世孙。
第四十八世林车:字任重,济南人,昭帝时曾任司隶校尉。为林公之子,比干四十九世孙。
第四十九世林凭:字纯义,济南人,宣帝时曾任并州刺史。为林车之子,比干五十世孙。
第五十世林尊:字长宾,济南人,在宣帝时官至少府、太子太傅。为济南林氏望族始祖。为林凭之子,比干五十一世孙。
第五十一世林高:字尚勤,济南人,曾在元帝时任江州刺史。为林尊长子,比干五十二世孙。
第五十二 世林苗、林问:林苗,字玄蔸,济南人。成帝时曾任平原太守。为林高之子,比干五十三世孙。林闾,临邛人,为扬雄师。为林高之子,比干五十三世孙。
第五十三世林鉴:字公察。哀帝时任北平太守,封永安伯。为林苗之子,比干五十四世孙。
第五十四世林宁:字安国。平帝时为征南将军。为林鉴之子,比干五十五世孙。
第五十五世林金:字文英。新朝时为建武将军。为林宁之子,比干五十六世孙。
第五十六世林重:字世基。曾任河南、京兆二郡太尹。为林金之子,比于五十七世孙。
第五十七世林秉:字任职。曾任司隶校尉、司徒、天下军戎大司马。为林重之子,比干五十八世孙。
第五十八世林袭:字长义。曾在更始政权中任攘羌校尉。为林秉之子,比干五十九世孙。
第五十九 世林时:字敬节。东汉初年曾任徐州刺史。为林袭之子,比干六十世孙。
第六十世林丞:字延览。光武帝末年曾任散骑常侍、冀州刺史。为林时之子,比于六十一世孙。
第六十一世林熹:字世宁。明帝时曾任少府卿。为林丞之子,比干六十二世孙。
第六十二世林谟:字文典。曾在章帝时任玄菟太守、并州刺史。为林熹之子,比干六十三世孙。
第六十三世林恂:字元信。和帝时任镇南将军。迁镇远大将军,封万户侯。为林谟之子,比于六十四世孙。
第六十四世林就:字元希。和帝时任谏议大夫,升司马。为林恂之子,比干六十五世孙。
第六十五世林横:字会游。安帝时为谏议大夫。为林就之子,比干六十六世孙。
第六十六世林道:字文穆。顺帝时任司隶校尉,世居广陵。为林横次子,比干六十七世孙。
第六十七世林永:字世遥,广陵人。顺帝时为秦州刺史,封关内侯。为林道之子,比干六十八世孙。
第六十八世林肇:字元始,广陵人。质帝时为颍川太守,桓帝时为西河太守。为林永之子,比干六十九世孙。
第六十九世林封:字烈士,广陵人。桓帝时曾任谏议大夫。为林肇之子,比干七十世孙。
第七十世林农:字野贤,广陵人。灵帝时为经史博士。后林氏家族遭难,林农被罢归,与父老隐居于济水之东。至献帝初复仕,任司隶校尉。为林封之子,比干七十一世孙。
第七十一世林祗:字灵智,齐国人。献帝时任使持节:犬将军,兼中书令左仆射。为林农之子,比干七十二世孙。
第七十二世林胡、林川:林胡,字文渊。东汉末年任东莱、陈留二郡太守。为林祗之子,比干七十三世孙。林川,字文阐。魏明帝时为徐州刺史。为林祗第五子。
三国世系:
第七十三世林豫:字敬悦。明帝时曾任河东、河南二郡太守。为林川长子,比干七十四世孙。
第七十四世林奢:字道运。齐王芳时曾任司隶校尉。为林豫长子,比于七十五世孙。
第七十五世林冠:字仕文。魏元帝时曾任尚书令。为林奢第三子,比干七十六世孙。
两晋世系:
第七十六世林玉:字真实。晋武帝时为侍中兼司隶校尉。为林冠之子,比干七十七世孙。
第七十七世林逢勋:字公绩。晋武帝时曾任博陵太守。为林玉长子,比干七十八世孙。
第七十八世林显:字仲宗。晋武帝时曾任安定、博陵、山阳三郡太守。为林逢勋长子,比干七十九世孙。
第七十九世林业:字子胄,博陵人。晋惠帝时曾任司马。为林显长子,比干八十世孙。
第八十世林礼:字元副,博陵人。晋怀帝时曾任太子太傅。为林业之子,比干八十一世孙。是林氏迁居徐州之始祖。
第八十一世林隶:字元从,下邳人。居徐州下邳梓桐乡。晋愍帝时曾任黄门侍郎,后随元帝渡江。为林礼之子,比干八十二世孙。
第八十二世林懋、林禄:林懋,字世兴,下邳人。晋愍帝时任下邳太守,遂世居下邳,成为下邳林氏望族的始祖。为林隶长子,比干八十三世孙。林禄,林懋,字世荫。东晋初年任晋安太守,追封晋安郡王,遂举家人闽居于晋安,成为晋安林氏入闽始祖。为林隶次子,比干八十三世孙。
第八十三世林景:字明彻,下邳人。晋成帝时任散骑常侍等职,因功封桂阳郡南平侯。为林禄长子,比干八十四世孙。第八十四世林绥:字义和,下邳人。晋穆帝时因功升散骑常侍,封桂阳郡南平开国侯。为林景长子,.比干八十五世孙。第八十五世林格:字世标,晋安人。晋孝武帝时曾任郎中令。为林绥第三子,比干八十六世孙。
第八十六世林靖之:字居广,晋安人。曾任建阳郡太守。为林格第五子,比干八十七世孙。
第八十七世林遂之:字孟成,晋安人。晋武帝时曾任南海县令。为林靖之第四子,比干八十八世孙。
在当今各地林姓人中,以福建林姓人数最众。闽林由西晋末年林禄任晋安太守开基,其支系遍及天下。今天中国林姓南多北少的格局,其根源便在于此。
征当今各地林姓人中,以福建林姓人数最众。闽林由西晋末年林禄任晋安太守开基,其支系遍及天下。
今天中国林姓南多北少的格局,其根源便在于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4

主题

635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愿大家开心每一天!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126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11: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晋安林氏的形成及其分衍
西晋骑吏俑。青瓷骑吏俑胎灰白。青釉开片。塑造手法简炼,神态逼真。
晋安林氏的开基者是林禄,他出任晋安郡太守,遂全家人闽定居晋安。
西晋末年的动乱尽管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场毁火性的灾难,但从客观上来说,却促进了林姓的进一步繁衍和迁徙,使林姓生活的窄问进一步扩大,对后来林姓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晋安林\"便是由此而开基的。追本溯源,\"晋安林\"来源于\"济南林\",是从林姓始祖比干一脉相承而来的,开基始祖便是前面提到的比干八十一世孙林礼的孙子、\"下邳林\"开基祖林懋之弟林禄。如同林懋开创\"下邳林\"一样,林禄开创\"晋安林\",也是由他出任晋安郡(治今福建福州)太守引起的。
祖逖率军北伐。西晋末年的动乱促进了林姓的进一步繁衍和迁徒。
据林氏家谱记载,林禄,字世阴,下邳人。为林隶第二子,林懋之弟,比干八十三世孙。原任安东琅邪王府将军,除给事中、黄门侍郎,后随晋元帝渡江,由招远将军、散骑常侍、合浦太守累迁晋安郡太守,追封晋安郡王,遂全家人闽定居晋安。是有名可稽的林姓人闽第一人。他的后代,除留居晋安者外,又有的迁居莆田、侯官、长乐、连江、南安、德化、福唐、温陵、清溪、龙溪、漳浦、惠安等地,分别在这些地方开基。另外,\"下邳林\"在传到第八代林国敏时,也因出任台州刺史而由江苏南下,成为台州和温州等地(在今浙江境内)林姓人的开基始祖。从此,由\"济南林\"分衍而出的\"晋安林\"、\"下邳林\"无不光大于南方,特别是以今福建为中心的东南沿海一带。今天中国大陆所形成的林姓在分布上南多北少的基本格局,其根源便在于此。晋安,是比干后裔的第四个发祥地。晋安世系自东晋至隋初历经大约二百五十余年,出现了许多名人。林禄的长子林景、长孙林绥,封桂阳郡南平侯。林绥第三子林格曾任郎中令,林格第五子林靖之曾任建阳郡太守。这些都是晋安林氏中的佼佼者。
今福州惠安的晋安郡王墓,是海外许多林姓华侨归国后首先拜谒的地方。
晋安郡王墓又称晋安王墓,是\"闽林\"始祖林禄的坟墓,坐落在今福建惠安县涂岭龙头山九龙岗。墓在山下路旁。纵览坟墓周围,地势非凡,环境幽雅。
据林姓家谱称,林禄为比干八十三世孙。晋室南迁后,林禄任安东琅邪王府参军,除给事中、黄门侍郎,后以讨伐杜韬功迁招远将军、散骑常侍,充合浦太守。太宁三年(325年),诏归朝奉,敕守晋安郡,追封晋安郡王。林禄享年86岁,在当时是十分高寿的。
整个墓葬呈乾巽坐向,墓穴称为龙马毓奇。墓前立有碑刻及翁仲、石羊。墓顶有\"林始祖讳禄公九龙穴墓\"的古篆题额。墓旁建有祠堂。在墓前的各种碑刻中,一通立于明代天启七年(1627年)的碑刻最为引人注目。这通碑刻为当时惠安县教谕林齐圣(林禄二十三世孙)、举人林徽龙等人所立,惠安县知事邓英题款。碑的正面刻有\"莆田始祖晋安郡王禄公墓\"等字,背面刻有林齐圣撰写的《重修始祖晋安郡王墓记》。在这篇墓记中,详细记载了当时重修墓葬的来龙去脉,以及重修墓园的一些情况,大意是说:
出惠安县北门30里,有个地方叫涂岭,再由此向北五里左右,即是陈同关。出得关外,右边有一座山峰,名日九龙岗。这里群峰竞秀,怪石交错,奇特的形状比别的山峰更为突出。我林姓始祖晋安郡王墓就在这里。林姓之得姓,源自于殷少师比干,而林姓入闽则自晋安郡王禄公始。郡王当永嘉之乱,尽瘁王室,被称为国之忠臣,可谓无愧于殷少师的子孙。郡王墓在郡城之北,左林右泉,后岗前道,铜盘铭之,可考而识。而晋安王墓历经数百年沧桑巨变,翁仲明器犹有存者,岂非神明保佑以表忠贞之意?睹墓思人,饮水思源。故此我们捐资修墓,以求时常祭拜。并追回墓前一片园地,由惠安族贤耕种,作为日常洒扫祭祀之资。我在此任职已满,不久即将离任,恐年深日久,不知何日才能重来,故勒石为记,以示后人。
这篇记文对林姓来说是十分珍贵的,在晋安郡王墓前的碑刻中也最有价值。所以才能经历三百多年的风雨之后,至今仍然屹立在墓前,向人们述说着林姓的历史。
林禄开创了林姓人南迁以后的历史,在当初南迁之时,夫人孔氏及家人同行,后来也都留居当地。谱称夫人孔氏曾因林禄的功勋被封为贵人,去世后夫妇合葬于九龙岗。她与林禄生有两个儿子,即林景和林暹。俩人及其子孙继续繁衍生息,使林姓最终光大于南方,\"晋安林\"也因此名满天下。所以,追本溯源,这一切都与林禄有关。所以正因如此,宋朝人林大鼎曾作诗盛赞林禄说:
粤惟吾祖,晋室勋良。经纶庙社,黄门侍郎。清讨祸乱,救封郡王。名垂天壤,功在庙廊。孙枝褒发,亿万弥昌。一 华祖如带,积笏盈床。顾瞻祖德,万世有光。诗中追述了林禄的功业,并概括了林禄子孙繁衍发展的盛
况,教育后人不忘祖先的功德,光大祖先的基业。这首赞诗,与《重修始祖晋安郡王墓记》的记文一样,也得到了林姓子民完好的保存,在晋安郡王墓旁的祠堂中,人们可以一睹记文和赞词的墨宝,品味林姓族人创业南方的喜悦和艰辛。
林禄的后代林士弘,在隋末称帝,是林姓发展史上惟一一位林姓皇帝
林姓入闽第一人林禄的后代除在福建发展外,有人迁居今江西一带。到隋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人民起义此起彼伏。林士弘就是一位隋末南方农民起义的著名首领。他是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为林禄的十二世孙,比干九十四世孙。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年),林士弘与同乡农民操师乞等商议聚众起事,旋召集流民、农民等起义,攻占豫章郡城(今江西南昌)。操师乞自称元兴王,以林士弘为大将军。不久,操师乞战死,林士弘代统其众,在鄱阳湖一带大败隋军,斩杀隋将刘子翊,豪杰聚众攻杀各郡郡守以响应起义,起义军很快发展到十多万人。次年,起义军占领虔州(今江西赣州),控制了今江西的大部分地区。林士弘自号南越王,不久又自称皇帝,建国号楚,建元太平。势力所及,达到北起九江,南至广州的广大地区。隋朝政府惊慌失措,急派大军镇压。在敌人的重兵围剿下,起义军因内部猜疑,作战失利,退保余干(今属江西),势力渐弱。到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林士弘之弟、鄱阳王林药师以兵围循州,被循州总管杨世略击败,林药师被杀。起义军被迫降唐,不久又退保安成(今江西安福东南)。起义军招募流亡,准备东山再起。唐军派兵来讨,这时林士弘病死,义军遂散,起义宣告失败。林士弘的后裔为了免遭杀身之祸,逃到浙江武林山中隐居下来,改林姓为柴姓,形成比干后裔之柴姓林氏。林士弘所领导的农民起义,是隋末南方农民起义军中规模较大的一支,沉重地打击了隋朝的统治,推动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因而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莆田林氏是晋安林氏的最大支派,其后家族繁盛,从\"晋安林\"开创了林姓在东南沿海一带发展的历史。由于晋安林在历史发展中分支众多。特别是有些在后来还回迁于北方、台湾和海外各地,以至成为天下公认的林姓最。大支派。晋安林氏第九代林茂迁徙于福建莆田北螺村,由此形成莆田林氏,其后族大人多,播迁四方,成为晋安林氏的最大支派。莆田也被誉为林姓继西河、济南、下邳、晋安之后的第五个发祥地。
莆田林氏是晋安林氏的继续和发展。莆田世系是从隋朝初年开始的,它的开基祖林茂,谱称为比干九十二世孙。他在隋文帝开皇三年(584年),从晋江迁居莆田北螺村。后来在唐朝时期名闻天下的九牧林氏和阙下林氏都是林茂的后代所开基,因此林茂被这两支林氏奉为共同的始祖。
九牧林氏是唐代人林披所开基,其后瓜瓞绵绵,迁衍广泛,名人辈出林披,字茂则,是莆田开基祖林茂七世孙,比干九十八世孙。他自幼聪敏好学,读书一览即记,14岁手抄六经及子书、史书千余卷。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林披明经及第。次年,林披19岁任将乐令,后迁礼州司马、陆州刺史,旋贬为临汀郡曹椽,改临汀令。该地民俗好鬼,林披作《无鬼论》,山鬼竟然绝迹。此举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发展了生产,得到了百姓的支持。因政绩卓著被授予临汀别驾,知州事十年。成绩突出,朝野都有所闻。御史李栖钧奏明皇帝,授予太子詹事、苏州别驾,赐紫金鱼袋、上柱国。林披自任官以后40年,志行高洁,无论官职大小,宠辱不惊。广帅薛景以林披德政奏授琼州都督,林披辞而不受。故相国常衮对林披十分欣赏,说:\"林君处处犹龙,所居有青龙白雀之异。\"林披先后娶妻三人,即郑氏、陈氏和朱氏。三夫人后来一共生有九子,这九个儿子后来也都明经及第,并且俱任刺史之职。由于州刺史又称州牧或牧守,他们也被称为州牧。兄弟九人合在一起,号称\"九牧\"。加之他们父子相继,世代显贵,家声广播,世泽绵远,在古代被称为\"八闽\"之地的福建一带独领风骚,因此被以\"八闽世泽,九牧家声\"相称,或者被称为\"莆田九牧\"、 \"九牧林家\"等,以纪念这段颇为荣耀的历史。所以,凡属林披后裔,多用\"九牧\"作为堂号,并使用\"西河肇基光先世,九牧家声裕后文\"等作为堂联。
林披所生九子为:林苇、林藻、林著、林荐、林晔、林蕴、林蒙、林迈、林蔑。林披九子皆显,其中尤以林藻、林蕴最为知名。唐九牧林氏是闽林中人数最多的一支,其后裔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台湾、浙江、江西、江苏、山东、辽宁、湖南、湖北、安徽、广西、四川、海南、香港、澳门等省区以及韩国、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总人口约在五百万人左右。在唐九牧中,二牧林藻和六牧林蕴最为知名,后裔人数也最多,在当代均超过百万人口。
林苇,字敏树,为林披长子,比干九十九世孙。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明经及第,授朝散大夫,后任西平太守,累官端州(今广东高要市)刺史,其后裔各支派分布在福建莆田、惠安、南安、长乐、永泰、明溪、东山和广东饶平、蕉岭以及海南的琼州等地。
林藻,字纬乾,为林披次子。少负奇志,不想一辈子与农田为伍,遂与欧阳詹刻意文学,于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以宏词科擢进士,为同郡中进士之第一人,首开了福建人通过科举获取功名的先河。历任容州刺史、殿中侍御史、岭南节度副使等职,居于岭南(今广东广州)。林藻工于书法,有《深慰帖》传世。林藻无子,嗣兄林苇之第三林藻像。林藻,字纬乾,林披次子。子林惠。后裔分布于闽南、广东、浙江、江西、四川、台湾和东南亚各国。
林著,字文直,为林披第三子。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明经及第,任归州巴东令,后迁邕州经略推官,累官横州刺史。林著居于横州(今广西横县),其后裔多在广西省境发展。
林荐,小名玄奴,字朝任,为林披第四子。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年)明经及第,初任衢州文学,累官韶州刺史。林荐居始兴郡(今广东韶关市),其后裔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莆田(石亭)、沙县、永安、浦城、漳州、龙岩和广东省一带。
林哗,字若思,为林披第五子。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明经及第,授沧州、景州司马,赐绯金鱼袋,除通州刺史,居于通川郡(今四川省达县市),其后裔分布在林蕴像。林蕴,字复恭,林披第六子。
林晔像。林晔,字若思,林披第五子。
福建莆田(双石)、江西萍乡、湖南湘乡、四川省达县市等地。
林蕴,字复恭,为林披第六子。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进士,复举孝廉,累官侍御史。林蕴通经达史,最初被西川节度使韦皋辟为节度推官。他任西川节度推官时,刘辟反叛朝廷,林蕴以大理劝说,刘辟不听。林蕴又给刘辟写信力谏,触怒了刘辟。刘辟不但不听,还把林蕴关入狱中,想杀了林蕴。行刑前,林蕴大呼: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我如今已身处乱邦之中,能够得到一死,不失为一件幸事。\"刘辟惜其正直,暗中命行刑者用刀在林蕴的脖子上磨来磨去,以此威逼林蕴屈服。林蕴宁死不屈,大声怒斥叛逆,并正气凛然地说:\"死即死,不要比来划去,我的脖子难道是你们的磨刀石吗?\"刘辟为林蕴的刚烈所震慑,不由得赞叹道:\"真是忠烈之士啊!\"知道不可能让林蕴屈服,便释放了他,贬其为唐昌尉。不久,刘辟反叛失败,朝廷恢复了对四川的统治。林蕴还京朝圣,一时名重京师,除礼部员外郎。林蕴上书言事,极论当时六项弊事,然因林蕴嗜酒,所提建议宰相置而不用。刑部侍郎刘伯刍荐林蕴于朝,出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知洪州。曾杖杀刺客陶元之,投尸江中,籍其妻为倡。复因贪赃被杖,流徙儋州而死。谥\"忠烈\"。林蕴多辩才,曾有姓崔者自夸其姓族的高贵,林蕴说:\"春秋时期,有崔杼弑齐君,而林放向孔圣人问礼的本源,二姓优劣何如?\"其人低头不能对。有《林邵州遗集》一卷。林蕴工于书法,曾撰《拔镫序》。林蕴后裔分布在湖南省邵阳,湖北省黄冈,福建省莆田、仙游、永定,安徽省金寨,海南省,台湾,辽宁省,山东省胶东半岛以及韩国等地。
林蒙,字世赖,为林披第七子。唐德宗贞元年间由荐辟授孟陵主簿,历任金吾卫长史、桐州刺史、循州刺史。居海丰郡(今广东惠州市),其后裔分布在福建省福州、闽侯、闽清、永泰、长乐、莆田以及广东省。
林迈,小名讽奴,字德超,为林披第八子。唐德宗贞元年间明经及第,被任循州兴宁县主簿,累迁商州、雷州刺史。林迈居于海康郡(今广东雷州市),其后裔分布在福建省福州、古田、宁德、安溪、同安、漳州、龙海以及广东、台湾等省。
披第九子。唐德宗贞元年间明经及第,初任京兆参军,累迁福唐刺史。林兢居于福唐(今福建福清市),其后裔分布在福建省福清、安溪、长泰、仙游等地。
\"九牧\"作为林姓人一度荣贵无比的标志,开创了林姓的一个新时代。至今,在福建莆田等地,还留传着他们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正因如此,有人作诗歌颂他们说:
太子詹事生九子,九子奇方匹伊吕。联科高擢黄甲君,列任诸州位刺史。一门棣萼相映辉,难兄难弟世所希。风流叛作雄中杰,卓荦当为天下奇。海内士林让翘楚,周中出公无与伍。九牧声名在在闻,要把诗书贻来许。
\"九牧\"后裔昌盛,迸一步光大了他们的事业,在世界许多地方具有广泛的影响。今天,我们追本溯源,正像一些林姓家谱中所说的那样:\"林姓贵显虽繁盛,也是莆田~脉来。\"\"莆田九牧\"把林姓的历史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八闽世泽\"也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当中。
阙下林氏为唐代人林攒所开基,其后裔广播海内外
莆田林氏始祖林茂,为比干九十二世孙。林茂生林孝宝。林孝宝生林文干、林文济、林文强。林文济生林国都。林国都生林玄泰。林玄泰生林万宠,为比干九十七世孙。林万宠生林韬、林披、林昌,林披为九牧林氏的开基祖。林韬生林尊。林尊生林攒,为比干一百世孙,林禄十八世孙,开基阙下林氏。
关于孝子林攒的故事,在福建莆田一带几乎家喻户晓。林攒,字会道。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被任为福唐县(今福建福清)县尉(负责地方武装和治安的官吏)。林攒未及上任,其母年老体衰得了重病。林攒听说后弃官回家照顾母亲。母亲死后,林攒亲自和泥垒砖砌成墓冢,还在墓冢之右搭草棚居住,一连五天水米不入口。十来天后,天降甘露,白鸟飞来这里。州府把情况上报,福建观察使李若初派官吏前来查验,甘露再降,白鸟盘旋飞翔。贞元十三年(797年),唐德宗下诏赐筑双阙于林攒母亲墓前,予以旌表,并免全族徭役。后来林攒子孙居于莆田县之孝义里,称为\"阙下林家\"或\"阙下林\"。\"阙下林氏\"支派播及福建莆田、仙游、惠安和广东等地,他们以\"孝瑞\"为堂号,用\"露鸟呈瑞惊明主,双阙赐修颂孝臣\"等作为堂联。
游洋林氏也是唐代开始形成的,其开基祖是林万宠第三子林昌
游洋林氏也是晋安林氏的主要支系之一。林万宠长子林韬,其后裔分出阙下林氏;林万宠次子林披,分出九牧林氏;林万宠第三子林昌,其子林萍,分出游洋林氏,多以林昌为游洋林氏始祖。
林昌,字茂吉,莆田人。他笃学力行,隐居不仕。其子林萍,唐德宗贞元年间明经及第,官至沣州司马,徙居龙溪(今福建漳州市)游洋,成为游洋林氏始祖。其后裔分布在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各地以及台湾省。
琼州林氏,是由九牧林氏林苇的曾孙林裕开基的
林裕,字汝成,号柏庵,为九牧林氏始祖林披长子林苇的曾孙,比干一百零二世孙。他在唐昭宗乾宁年间中进士,光化二年(899年)任琼州县同知,后任琼郡同知,遂由福建福清人琼(今海南省)定居,后裔多居海南省琼山市。后来到了南宋初年..唐九牧林蕴后裔、林姓一百零六代林暹任琼州安抚使,由莆田移琼定居。其后裔多居住在海南省文昌、澄迈、万宁、儋州等县市。余杭林氏,其开基始祖是唐九牧林蒙之子林逊
唐宪宗时,循州刺史林蒙的儿子林逊,任余杭令,居于余杭(今浙江省杭州一带),成为余杭林氏的开基始祖。
早在唐代,林姓已经播迁到了朝鲜半岛。韩国的海东林氏,就是由唐九牧林蕴五世孙林八及开创的
林蕴生林愿,林愿生林邕,林邕生林文范,林文范生林八及,被韩国海东林氏奉为海东一世祖。
林八及,比干一百零三世孙,他从福建彭城(今惠东安岭一带)渡海出国,漂泊到新罗(今韩国),在平泽县定居。其后裔称为海东林氏,主要分布在韩国的汉城、庆州和釜山等地。从林八及开始,现海东林氏已传袭四十多代。
隋唐至五代,除了晋安林氏不断分支外,原来济南林氏的后裔也有大的支系形成和发展,陶江林氏即是其代表之一。
陶江林氏先世源于济南谏议大夫林希旦,其后裔由济南迁居光州。唐末乾宁元年(894年),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父子入闽开辟漳州,有林穆(字然佑)随行,因傍淘江而居,遂称淘江林氏。清末,把淘字改为陶,故称陶江林氏。今陶江林氏后裔分布在福建省福清、闽侯、平潭,广东省濂江,台湾省,以及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地。在尚干林氏祠堂里,有这样一幅楹联:\"受氏族周家历秦汉晋唐以迄明清看累代称帝称王宙祀八如林县远,发祥由陶江从鲁齐河洛迨迁闽越溯上世自南自北族居传到干官兴。\"此联大致描述了陶江林氏的播迁及发展史。
唐僖宗时期,林延皓由光州固始人闽,其后裔称为控鹤林氏。控鹤林氏也是济南林氏后裔控鹤林氏系济南林氏后裔,其先世由兖州迁居寿州(今安徽寿县),林延皓是其杰出代表。
林延皓(870-936),字仁寿,寿州人。他与河南固始人王审知有旧交,遂在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举家迁往河南固始,投靠王审知。后来王潮、王审知父子入闽开辟漳州,林延皓随行,成为王审知入闽之部将。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授威武军节度副使,拜拱宸控鹤都使。唐末始居福州,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居吴山。他的后裔以其官衔而称为控鹤林氏,又称福州吴山林氏,尊林延皓为一世祖。
林延皓生林通,林通生四子:林经、林总、林绍、林续,分居四地,各自发展。林总仍居福州吴山,林经居于闽侯,林绍居于福清,林续居于长乐。传至十四世起,排列了40字的字辈谱:汝以文彦孔,继世德惟昌;
永思宗有本,延世达邦光;从信熙朝宪,敦崇秉懋良;志而承佑启,允克祈恒长。今控鹤林氏的后裔主要分布在福建的福州、连江、福清、长乐等地。
林廷甲亦出自济南林氏,他从河南固始入闽,是福建晋江福全后安林氏的开基始祖
林廷甲(860一?),光州固始人,济南林氏后裔。自幼习射箭、骑马。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应试,捷登武第。七年后从沙陀贵族李克用击黄巢,攻克长安(今陕西西安),以战功受指挥使,佐御固始。中和四年(884年)随王绪人闽,王绪败后从王潮、王审知。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任骠骑兵马司,居福建晋江凤山。其子林亮兴迁居晋江后安,故后裔称为后安林氏。明代嘉靖年间,倭寇横行晋江沿海一带,福建后安惨遭破坏。清顺治年间,清廷为抵御成功,把福全后安人全部迁往内地,后安林氏族谱在这次迁移中散失。康熙年间清军攻克台湾后,部分后安林氏族人陆续迁回故地,重修家谱,以林廷甲为后安林氏的开基始祖。
广陵林氏在唐代得到延续和发展,使广陵成为林姓的著名郡望
林宝的《元和姓纂》开列有林姓的八个郡望,即济南邹县、平凉(今甘肃平凉)、广陵(今江苏扬州)、魏郡(今河北魏县)、晋安、成都、河南(今河南洛阳)。其中广陵林氏是济南林氏的重要分支。
东汉末年,林恂举家南迁,后仕于东吴,遂定居于广陵一带。到唐代,广陵人、监察御史林衮自称为林尊后裔,应是林恂的后代。
《元和姓纂》的作者唐太常博士林宝所在的家族称为三原林氏。三原林氏累世贵显,人才济济,也是济南林氏的分支之一。
济南林氏贵为太子太傅的林尊,为林姓第五十世。传至第五十四世林宁时出现了分支。林宁有两子,一为林金,为林姓主流世系,后来发展为晋安林氏;一为林邈,东汉时曾官徐州刺史,封清泉侯,三原(今陕西三原)林氏就是林邈后裔。
林邈五世孙林乔,字伯升,与高僧释道安十分友好,为林姓第五十九世。林乔五世孙林道明,为林姓第六十三世,他是后魏清河人。魏时分清泉为临清。林道明,为清河太守,生林胜,遂为北齐临清人。林胜曾任北齐散骑侍郎,生林昙。林昙生林通。
林通生林登。林登在唐初任清苑、博野二县县令,为林邈十三世孙,林尊十八世孙,林姓第六十七世,因二子为官,入关居三原县,是济南林氏三原县始祖。三原县本为汉池阳县地,前秦苻坚时因其地西有孟侯原,南有丰原,北有白鹿原,于此置三原护军,北魏太武帝时改置三原县。三原在唐代时为林姓的著名郡望,数世显贵,人才辈出。
林登有四子:林游楚、林游艺、林游道、林游真。林游楚是林登长子,初任万泉县令,后擢夏官郎中,出为凤、陈鄢、三州刺史。林游道是林登第三子,曾任高平县令。
林游楚生三子:林希邱、林希望、林希礼。长子林希邱曾任定来县丞,生林肃、林琨。林肃曾任延安主薄;林琨在唐太宗时曾任左司郎中、司驾员外、知制诰。林肃生林少良、林伯成、林季随、林贾等四子,其中林伯成曾任偃师尉。林琨生林礼,曾任膳部右司郎中、谏议大夫、中都男,赠兵部侍郎、工部尚书。林游楚第三子林希礼生子林瑶,曾任京兆法曹。林瑶生林伸、林偃。林伸曾任白水县令。林偃曾任司议郎。
林游道生三子:林希业、林涛、林洋。长子林希业曾任河南法曹,生林弼、林赏,林弼曾任王屋令,林赏曾任监察御史。林涛曾任渭南尉,其孙林清赵曾任邺县令。林洋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历任密、衢、常、苏、丹阳、吴郡等九州刺史,还曾任监察:御史及内供奉等职,是三原林氏的杰出代表,为东汉林邈十五世孙,济南望族始祖林尊二十世孙,比干七十世孙。林洋生林晔,林益、林实、林毕,其中,林哗曾任万年尉,林益曾任河阳丞。林游真的孙子林明,曾任大理司直、榆次县令。
三原林氏中,出了一位女中豪杰,她就是丹阳太守林洋的妹妹。林氏嫁于薛姓人为妻,丈夫死后,教导四个儿子和三个侄子皆成才,并中进士,一时传为佳话三原林氏的林洋在唐玄宗时曾任丹阳太守等职,她有一个妹妹嫁给河中人薛元暖为妻。薛元暧这一支薛姓人曾为著名士族,他的曾祖父薛文思曾任中书舍人,之后便家道中衰。到薛元暖这一代时,家族又显中兴之象。薛元暧官至隰城县丞,只是一个低级官吏。其弟薛元晖曾任什邡县令,也只是一个七品芝麻官。兄弟二人孜孜以求,为家族的中兴开了一个好头。谁料天有不测风云,薛元暖与薛元晖均英年早逝,留下了七个年幼的男丁。薛元暖有四个儿子:彦辅、彦国、彦伟、彦云。薛元晖有三个儿子:播、据、摁。这七个孩子年龄尚小,教导他们的重任落到了林氏的肩上。林氏不是一个平凡的女性,史书上说她有\"母仪令德,博涉五经\",善于为文,所写篇章,当时人多把内容抄下来,抑扬顿挫地诵读,可谓极负盛名。上述七个孩子在林氏的全力训导下进步很快,到长大成人后,都有文学之名。唐玄宗开元、天宝中的20年间,这七个长大的孩子并举进士,连中科名,家族为林姓所推崇,成为名门望族。七人中尤以薛播声名最著,他在天宝年间中进士,后来曾任万年县丞、武功县令、殿中侍御史、刑部员外郎、中书舍人、汝州刺史、泉州刺史、晋州刺史、尚书左丞、礼部侍郎等职。然考察这一薛姓大族兴盛之由,林氏之努力居功至伟。
三原林氏中,以林宝名声最大,其主要原因在于他编纂了一部著名的姓氏学专著《元和姓纂》
三原林氏第五世林礼生有四子:林贲、林贽、林贵、林宝。长子林贲曾任左神武胄曹;次子林贽曾任崇文校书,举进士;三子林贵曾任定平丞;四子林宝最为有名。
林宝,唐德宗时曾任冯翊县尉、万年县丞。宪宗元和:二年(807年),兼史馆修撰,参加编纂《德宗实录》,后任朝议郎、太常博士。元和中叶(813年前后),朔方别帅阎某封邑太原,声称状本非本郡所上,对宰相李吉甫说:\"职能部门的错误,不可以再次出现。应该
组织儒生条理各个姓氏的源流,考证各个姓氏的郡望及各个姓氏名人的官职,以备查阅。\"李吉甫遂命林宝撰《元和姓纂》,林宝领命后,用二二十旬时间写成了10卷本的姓氏专著《元和姓纂》。
姓氏学是随着姓氏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的一门学问。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序》中说:\"春秋时善论姓氏者,鲁有众仲,晋有胥臣,郑有行人子羽,皆能探讨本源,自炎黄而下,如指诸掌。\"姓氏学专著早在先秦即已出现,《世本》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姓氏专著,也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姓氏学专著。自此以后,姓氏专著代有所出。据统计,从西汉到隋代姓氏学著作有数十部,惜流传至今者仅有何承天的《姓苑》等有限的几部。唐代国势强盛,谱学大兴。其有名者,唐太宗时命魏元冲等人所撰的《贞观氏族志》,收录293姓,1651家;唐玄宗时命吴兢等人续修了《大唐姓氏录55100卷。这许多种姓氏著作为林宝编纂《元和姓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而林宝才得以在200天的较短时间内完成这部划时代的姓氏学专著。《元和姓纂》编成后,上述诸书散佚几尽。到了宋代,郑樵编纂《通志·氏族略》,许多地方引用了《元和姓纂》的原文。明清时期,由于谱牒学的衰落,《元和姓纂》一书佚失,今本系清人孙星衍、洪莹从《永乐大典》等书辑出,是当今考校姓氏源流、史籍碑铭和阐明古代封建等级制度兴替的重要资料。
林礼、林宝以后,陕西三原林氏史迹不显,渐次衰落了。唐代时,魏州林氏出了一位昭仪,生下两位公主济南林氏林放后裔有一支在魏晋南北朝时徙居广平郡任县(今河北任县),隋末又徙于魏州(今河北魏县)。到唐代时,这支林氏出了一位昭仅,生下两位公主。林宝《元和姓纂》把魏郡列为林姓的郡望之一。
林庭珉是这支林氏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林昭仪的父亲。他在唐代中期曾任率更令,掌管宗族次序、礼乐、刑罚和漏刻记时的政令。其女为明皇昭仪,生万春、宜春二公主;其子林实,为湖城令。
五代时,林士弘的后裔龙腾中原,孕育出了嚼位柴姓皇帝
隋朝末年,林士弘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后,其后裔改林姓为柴姓,逃至浙江武林山中隐居。其后又迁徙各地,以求发展。到五代后周时,林士弘的后裔有一支在邢州龙冈尧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山口乡西山南村)居住并逐步发迹。
在五代乱世之中,后周太祖郭威出身贫寒,知道民问疾苦,是相当不错的一位皇帝。他在年轻时娶了一位柴姓妻子,她就是林士弘的十二世孙女。这档婚姻,为柴林的兴盛暗伏契机。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太祖郭威死,其养子郭荣继位。郭荣原姓柴,为太祖柴皇后的哥哥柴守礼的长子。
郭威虽贵为皇帝,但却没有儿子,很早就过继了妻兄的儿子柴荣为养子。柴荣(921--959),自幼家境衰落,曾做过小商贩,被姑父郭威收为养子后弃商从戎,习六艺,读战策。善骑射,精书法。精明干练,志存高远。他从亲兵小校做起,很快成长为郭威的得力干将。广顺元年(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政权,柴荣任澶州刺史、镇宁军(今河南濮阳)节度使。广顺三年(953年),升开封府尹,加封晋王。次年郭威死,无子,柴太后以侄儿和养子柴荣为嗣,继承皇位,是为周世宗。
周世宗是周时期少有的一位明君,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杰出的地位和伟大的贡献。他在周太祖改革的基础上,继续革新政治,训练军队,开始进行统一战争。
周世宗的改革首先从经济开始,他鼓励开荒种田,把中原无主荒田分配给逃亡人户耕种,并减轻租税。显德五年(958年),政府颁发均田图,派官吏均定河南十六州赋税,连曾经享有免税特权的曲阜孔氏也得交纳。据《资治通鉴》记载,周世宗\"留心农事,刻木为耕夫、蚕妇,置之殿庭\"以示尊崇。周世宗还大兴水利,恢复了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从此,山东和江淮的粮食、货物都可由水道直达京城开封,使开封繁荣起来。周世宗还针对日益发展的寺院势力,于955年下令废除没有敕赐寺额的寺院30336所,迫使僧侣大批还俗,这是继\"三武(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灭佛\"后的又一次大规模抑佛运动,使后周控制的劳动力和土地大量增加。并下诏尽毁天下铜佛像以铸钱,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巩固中央集权有重大意义。
在经济力量强大的过程中,周世宗开始了统一中国的实践。在重大的战役中,世宗都是亲自作战和指挥。他在位不到六年,但已经为后来北宋的统一事业奠定了基础。
周世宗为人正直,对臣下的反叛之心估计不足。显德六年(959年)三月,世宗亲率水陆大军攻辽,收复了瀛、莫、易三州和莫州北面的瓦桥关(在今河北雄县境)、益津关(在今河北霸县境)、淤口关(在今霸县信安镇)等所谓\"三关\"之地,期间曾收到\"点检作天子\"的木牌,但他并未做过多的防范。不久世宗突患来因不明的急症,急忙班师回朝,到开封后死去,结果被曾流落四方,备知世间人情冷暖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谋取了柴氏江山。
柴荣的幼子柴宗训(953--973)在其父病死后当了半年的皇帝。他生于澶州(今河南濮阳),为柴荣第四子,林士弘十四世孙。初封梁王,周世宗崩,传位于7岁的柴宗训,是为周恭宗。在位半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逼柴家让位,封宗训为郑王。赵宋政权建立后,赵匡胤以愧对周世宗柴荣,赐给宗训及其后代\"誓书铁券\"。卒后葬于新郑(今河南新郑)。
宋代以后,这支柴林中又有人恢复林姓。柴守礼的次子柴穆在后周世宗时任成都将军。赵匡胤夺取柴氏政权后,柴穆在郑州起兵反宋,为宋军所败,逃至济南山柴云树下得脱,后隐姓埋名,改柴姓为林,复归本姓。
晋室南迁,许多林姓平民迁居南方,到唐及五代时,涌现出了林勖、林鸥、林嵩、林鼎、林无隐、林仁肇、林安等林姓名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战乱频仍,许多林姓平民迁居南方。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唐及五代时期,这批林姓人中出现了许多杰出人物。由于他们昭穆失序,今天已难以弄清其属于林姓多少代,有的甚至弄不清其出自哪支林氏。
林勖惠改于民,得民歌为赞
林勖,字公懋,唐代闽县(今福建闽侯县)人。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登科,为吉州(治今江西吉安市)刺史,为官清正,仅饮吉州之水而已。父亲去世,回家服丧。期满后,复任吉州刺史。任职期满后,卒于家。吉州百姓为歌赞颂他说:清操饮吉水,而己丁家艰,复起为吉州,秩满终于家。
林匮映妇乐善好施,遗民万年之利
林鸥,字祥凤,唐代长乐(今福建长乐市)人。唐玄宗开元年间中进士,任仓曹参军。林鸱乐善好施,曾经把自己的田地捐出来开发滨间湖以灌溉民田。他的妻子赵氏也不甘落后,把娘家作为自己嫁妆的田地捐出来帮助丈夫。滨间湖建成后,民得万年之利,到明清时期,此湖仍存,人们为了纪念林鸥夫妇的功德,把滨闾湖称为\"林婆湖\"。
在唐末农民起义的最后关头,只有林言等陪伴黄巢身旁。他不贪富贵,可谓铮铮义士
林言,曹州(今山东曹县西北)人,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外甥。唐僖宗二年(875年)从黄巢起义。广明元年(880年)与尚让率先锋夹攻潼关,击败唐军,后随黄巢攻克长安。黄巢建立大齐政权后,从起义军中挑选500名身强力壮者,号为\"功臣\",令林言为军使,比控鹤府。到了中和四年(884年),唐末农民大起义到了最后的紧要关头。六月,起义军被唐军包围在瑕丘(今山东兖州西),黄巢率领起义军奋勇抵抗,终因众寡不敌,牺牲殆尽,被迫撤到泰山狼虎谷的襄王村。这时,黄巢的身边仅剩下林言等少数几个人了。黄巢看到失败是必然的了,为了给身边的弟兄们留条活路,对林言说:\"你取下我的首级,献给唐朝天子,可得富贵。别让他人占了这个便宜。\"林言不忍心杀害黄巢,黄巢遂自杀,但未立即死去。林言看到黄巢痛苦地呻吟、翻滚,实在于心不忍,上前补了一刀。后林言为敌所捕,被杀。林嵩不但学识广博,工诗善赋,而且不恋官位,隐逸自得
林嵩,字降神,唐代长溪人。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中进士。词赋甚妙,为一时之冠。初任秘书省正字。适逢黄巢起义,林嵩罢官东归。被观察使陈岩辟为团练巡检官,后转为度支使。举荐贤良,提倡教化。虽在军旅,不忘祭祀先祖。后除毛诗博士,累官金州刺史。林嵩不恋官位,在晚年辞官返乡,隐居犁溪畔,专意诗赋。著有《:诗集》一卷、《赋集》一卷。
林杰年少才俊,为当世神童,惜卒于鸿图未展之时
林杰,字智周,唐代侯官(今福建福州)人。自小即显出与其他孩子的不同。在作诗上,堪称天才,6岁就能赋出相当不错的诗,而且拿笔立成。他还精于琴、棋及草书、隶书。大中四年(850年)被举为神童,可谓年少才俊,只可惜天不惜才,林杰17岁即去世。为纪念他,副使郑立专门作了《奇童传》。
林滋以诗名被誉为\"闽中三绝\"之一
林滋,字后象,唐代闽县人。会昌年间进士及第,与同年考中进士的詹雄、郑诚齐名。时称詹雄的诗、郑诚的文章与林滋的词赋为\"闽中三绝\"。累官至金部郎中。
林安是个大孝子,其后代也出现了以孝行闻于当世的人物
林安,五代闽福清人。事母至孝,母亲去世后,在坟墓旁盖了个草庐,住在那里。墓旁有一块巨石,为林安的孝心所感动,自动裂开,从石缝中涌出股股清泉。时在闽开辟漳州的王审知知道这件事后,把那个墓旁的草庐称为涌泉寺。其六世孙林正华,在宋朝时也以孝行闻于当世,所以世称他们为涌泉大小孝子。林正华的孝行也十分感人。他字君辅,至和中进入太学学习,可谓一只脚踏入了仕途,只要稍加努力,辉煌的前程就在眼前。由于母亲有病,他放弃了在太学的学业,回家专心侍候母亲。母亲去世,林正华十分悲伤,一连多天水浆没有人口。后来吃饭也只吃蔬菜,不食腥荤,整天捧着佛经诵读。两年后,把母亲卜葬于涌泉山。自己搭草庐于墓侧,以石为床,以土块为枕。不久,祥云群聚,甘露下降,鸟雀翔集,虎豹遁踪。乡亲们把这种奇异的现象上报官府,得到官府的旌表。
林无隐,林鼎在五代后唐时官至宰相,是林姓人中仅有的父子宰相
林无隐,五代后唐闽人,以诗闻名当世。寓居明州(今浙江宁波),刺史黄晟颇好礼贤下士,林无隐往依之。后其子林鼎仕吴越,贵至宰相。林无隐以子贵赠为宰相。有文集数十卷。林鼎为林无隐之子,生于明州慈溪之大隐村,后定居侯官(今福建福州)。林鼎成人后,拜谒吴越武肃王(钱谬),武肃王以其为观察押牙,旋进入文穆王府任职。文穆王(钱元瑾)十分欣赏林鼎的才能,多次在武肃王面前举荐,但都没有得到任用。一天,又密荐林鼎于武肃王,武肃王:说:\"林鼎骨法非常,真是宰相之:器。然而我不急于让他骤至富贵,想让你把他提拔上去,希望他能尽心于你。\"文穆王继位后,林鼎升任镇海军掌书记、节度判官。林鼎正直无私,博闻强记,能属文,善书法,得欧阳询法,所聚图书悉由手抄。吴越建国后,林鼎掌教令,旋拜宰相。凡国家政事有不如意的地方,林鼎必然极言无忌。天福年间建州之役,林鼎从天文、人事等方面累疏切谏,文穆王不用其言,最终没有成功。人们都说林鼎有先见之明。开运元年(944年)正月,林鼎去世,享年54岁,谥日贞献。著有《吴江应用集》20卷。
林仁肇是五代时南唐的顶梁柱,但却碰上了昏君,这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色彩
林仁肇,南唐建阳(今福建建阳市)人,沉毅刚武,膂力过人。他全身纹满小老虎,所以人称\"林虎儿\"。初事闽,为裨将,闽亡归南
五代南唐武士立像。南唐建阳人林仁肇,是南唐的顶梁柱。后来宋太祖用离间之计,借南唐后主之手杀了林仁肇。
唐。周世宗征淮南,攻打寿州(今安徽寿县)。林仁肇出援寿州,又攻破濠州木栅,被南唐授以淮南屯应援使。周军据正阳桥为粮道,林仁肇率敢死士,逆风举火,准备焚毁大桥,但未成功,遂退回。周军驸马都尉张永德长臂善射,追林仁肇而射之,射向林仁肇的箭都被林仁肇挡开了。张永德惊叹说:\"敌军中有能人,不可相逼。\"升为润州节度使,移镇武昌,向南唐后主请求带兵数万收复淮南。南唐后主胆小怕事,恐招周朝不满,大惊道:\"你不要妄言,国家危矣!\"乾德三年(965年),林仁肇为洪都节度使,留守南都。他虽为将,然常与士卒均食同服,得士卒死力。宋太祖十分忌恨林仁肇,视其为统一全国的最大障碍,想出了一个离间之计。太祖找人画了一张林仁肇的像悬于室内,时南唐李后主的弟弟李从善作为人质被软禁于开封,太祖引李从善前往观看林仁肇画像,神秘地说:\"仁肇将要投降我朝了,所以事先拿来一张画像作为凭信。\"还煞有介事地指着一座空空荡荡的华丽馆阁说:\"回头这座馆阁将作为赏赐送给林大功臣。\"南唐李后主听说这件事后,不辨真伪,用毒酒鸩杀了林仁肇。林仁肇死后,宋军不费吹灰之力攻灭了南唐。
林姓早在唐代已到达海外,今天海外林姓人口众多,与此不无关系
据文献资料记载,早在唐代,林姓人已远航海外。清人蔡永蒹《西山杂志》载:\"唐开元八年(720年),东石(今晋江东石)林知祥之子林銮,字安车,曾祖林智慧航海群蛮海路,试航至勃泥(婆罗州),往来有利,沿海畲家人俱从之去,引来番州。蛮人喜采绣,武陵多女红,故以香料易绣衣。晋江舟人竟相继航海。\"书中还说:\"唐乾符时(875-879年),林銮九世孙林灵仙,字灵素,经商航海甘棠、真腊诸国,建造百艘大舟在鳌江,家资万贯。\"由此可见,早在唐代,林姓先民已到达真腊(柬埔寨)和东南亚一带。他们把海上贸易作为谋生手段,天长日久,一定有越来越多的林姓人到海外谋生,甚或定居海外。
林姓作为隋唐时期的重要姓族,在当时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但隋唐时期及隋唐以前,历代正史中虽不时散见林姓人物的简单资料,但为林姓人单独立传的少之又少,仅有《汉书·林尊传》、《唐书·林士弘传》、《唐书·林蕴传》等有限的几个,这与林姓的大姓地位是极不相称的,也难以与其他:走姓相比肩。其原因大概与林姓较早地受到当权者的排挤有关。林姓在产生时就历经磨难,其后又屡遭大难。战国时期,
《汉书》书影。《汉书》中有《林尊传》,是林姓重要资料。林皋(谱称比干三十六世孙)为赵相,其九子皆:有德,号称\"九德之父\"、\"十德之门\",声望日隆,如果照此发展下去,这支林姓必然辉耀史册。但赵王嫉贤妒能,林皋父子不得不拖家带口隐居白云山中避难,以至在正史中连他们的名字也没有留下。济南林经过三四百年的发展,到东汉经史博士林农(谱称比干七十一世孙)生活的时代,宗族庞大,人口众多,势力强盛,又为当权者所忌,遭到汉灵帝和奸宦董卓的排斥,一家有七百余口同时被杀,家族势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经这次大难后,林姓的主体向南方迁徙,重新开始了筚路蓝缕的拓荒之路。又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唐代时,正史上才出现了林士弘、林攒、林蕴等少数林姓人的传记。宋代以后,各支林姓兴旺发达,林姓的全盛时期终于到来。林姓得以成为当今中华大姓,与林姓较早南迁并快速发展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从宋代开始,林姓人在正史中单独列传的名人迅速飚升,但由于林姓前、中期资料短缺,在林姓前后期的衔接上似乎特别突然,从几乎默默无闻到大面积的开花结果,使人难以知其确切原因。
所以,要弄清林姓早、中期的发展脉络,全面了解林姓人的情况,仅靠正史是远远不够的,还不得不借助于其他资料和手段,这些资料主要包括笔记、类书、野史、杂著、墓志,特别是各种各样的林姓家谱。但我们在使用家谱资料时必须加以辨别,并且应该互相对照。许多人在编撰家谱时乱拉名人充当祖先,虚构祖先的官职,这在各个姓族的家谱中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林姓也不例外。例如,在林姓的家谱中,战国人林皋生有九子,号称\"九龙\";唐人林披生有九子,俱为州牧,号称\"九牧\";唐人林远生有林增、林神、林箕、林义、林恩、林政、林瑞、林厚、林德等九子,俱为州牧,世称\"九龙\";宋人林杞生有九子,俱任知州,号称\"宋九牧\"。这其中难免有虚构或夸大的成分。虽然家谱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并不否定家谱在姓氏研究中的重要价值,特别是林姓前期资料严重不足,如果离开了家谱资料,整个林姓繁衍播迁的历史就无从谈起。只要我们加以仔细鉴别,互相印证,去伪存真,完全可以从林姓家谱获取大量切实可靠的资料,构建林姓的发展脉络。
如果说唐代以前主要是各支林氏产生和发展的时期,那么,宋代以后便是各支林氏人才辈出、兴旺发达的时期。
尤其是南方的九牧林氏、阙下林氏等,在宋代以后长盛不衰,产生了无数名垂千古的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

主题

46

帖子

187

积分

工兵

积分
187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发表于 2010-5-22 12:2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高兴能读到林氏族史,谢了guanyu,继续上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9

主题

6050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微笑看世界 快乐渡人生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262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0-5-22 11: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水关口\"] 乡里版主,欣赏你的美文介绍,深为林氏后代的我们,好兴奋能在此贴深知林氐家族的遙远历史及变迁。乡里版主,我想请教你,我高岭的林氏族谱怎样划分,字辈怎样称作啊。唔好意思麻烦你,介因我少返对乡下的情况唔熟悉,如今好怀念深知,辛苦版主你了,谢谢你,祝你身体健康!

水关口:你好!

原来我们是同一祖宗.我从小父亲就经常同我讲族史,而我只是我左耳入右耳出,记不上多少.我听他说现在手上有一本是高岭林氏族谱手抄本和一本浙江林氏族谱<隔里浙江林叔给他,在纽约印的>.

林氏字辈:< 明道立德 举贤进良 文章华国 诗礼传家 > 如有差错,请更正.

我是<>字这一辈,guanyu是<>字,所以他叫我姑婆哇.

[此帖子已被 四九林莺 在 2010-5-22 11:08:48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4

主题

635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愿大家开心每一天!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126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11: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主题

5530

帖子

13万

积分

师长

积分
131139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发表于 2010-5-22 22: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侦察兵:


Guanyu你好:
二十年前看過林氏族譜,後來也看過修改版本.今日重溫三千年林氏人文歷史,倍感任務與使命之艱巨.多謝你提供這寶貴的文史資料.謹謝!


乡里侦察兵您好,深圳见面至今整整二+多年来没见了,今天能得在家乡四九村,在Guanyu版主林氏族谱一贴,见到你的文笔,甚为欢欣。车队超仔也沒见面许久,顺祝你们健康快乐!

[此帖子已被 水关口 在 2010-5-23 13:20:51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主题

5530

帖子

13万

积分

师长

积分
131139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发表于 2010-5-22 23: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水关口:
乡里版主,欣赏你的美文介绍,深为林氏后代的我们,好兴奋能在此贴深知林氐家族的遙远历史及变迁。乡里版主,我想请教你,我高岭的林氏族谱怎样划分,字辈怎样称作啊。唔好意思麻烦你,介因我少返对乡下的情况唔熟悉,如今好怀念深知,辛苦版主你了,谢谢你,祝你身体健康!

谢谢乡里兄弟捧场!我也不太清楚怎样去划分,只记得年少时家父有说过四九附近的林氏都是从水步大岭迁出来的.字辈是(明道立德举贤进良)!

乡里版主,经你详细介绍,现巳略知林氏字辈了,但是总觉得,自己身为高岭石涧村人,因我爷这辈解放前巳离开家乡在国外,直到如今下落不明未曾回归故里,至此阴影波及到我父亲,从小就在台城生活下来,没同我们回过乡下,故此村中的人和事都唔知道,就连自己的字辈至到如今我都不知,你话我荒谬吗?真好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台山同学会 ( 粤ICP备17038726号-1 )

GMT+8, 2024-11-24 20:19 , Processed in 0.08361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