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小圩镇不简单。图为铜鼓圩直街
海边建起大电厂、深水港
旧铜鼓村
巨轮停泊港口
大电厂建设之初
铜鼓圩镇及旧村
赤溪人乘路通之良机,开发了旅游区海浴场
不少游客到铜鼓,都会拜谒刘师勇墓,缅怀其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昔时的穷僻之地,今日建成了富庶之乡。图为铜鼓圩镇
铜鼓,地处台山市赤溪半岛的南端,以前,由于重重高山阻隔,默默无闻,人们视之为天涯海角,而如今,由于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天涯海角”成为“咫尺之地”,其名声正如一面大铜鼓被敲响,远近皆可闻。赤溪铜鼓,由偏僻之地,成为了富庶之乡。
1 陈宜禧曾想在铜鼓建港
铜鼓这个地方,6000年前是个泻湖,海水退落之后,形成了一个小盆地,盆地外缘与大海隔离处留下两条沙堤,三面雄峙山峰,一面临着无边无际的浩瀚海洋,名曰铜鼓湾。铜鼓海的海湾右边是飞鹅山、铜鼓角,而海常是波浪汹涌澎湃,青头浪逐白头浪,前浪未消后浪已到,涛声一阵比一阵高,穿过盆地的原野,在西、北、东三面大山之间反复碰撞,不断重叠,发出回响,就形成了独特的铜鼓涛声。
站在铜鼓两条沙堤以内的谷地,你会听到“荷荷”、“咚咚”之声,如千军万马在呐喊,如密集战鼓在擂响。清代诗人赵梅初的《过铜鼓角》诗云:“南峰看尽暮潮腥,十万军声鼓不停。烟岛雨中鳌背黑,海门山立佛头青。波涵乱石钴如戟,浪打空岩怒若霆。疑是洞庭张乐地,鱼龙昼夜吼沧溟。”铜鼓涛声如此奇特,耐人寻味,让人找到此地命名“铜鼓”的缘由,前人便定它为新宁八景之一。
1924年,历尽艰辛建成新宁铁路的先侨陈宜禧,马不停蹄对铜鼓的地理环境进行了一番考察,觉得这里可辟建成一个大商港,于是他带人拿上图表、照片、资料,向孙中山大元帅报告。孙中山看过后写下委任状:“派陈宜禧为筹办铜鼓商埠委员,此令。孙文”。
2 偏僻之地,生活艰难
铜鼓在地理上包括铜鼓、龙颈、钦头等三条村,现有520多户,2380多人。以前,由于大山阻隔,这里穷乡僻壤,外面少人知晓。
铜鼓人祖祖辈辈都靠耕田、打鱼维持生活,生活十分艰难。出海,海上浪大,小船难以远航外出;耕田,要翻山越岭到外边的田头墟,走路得三、四个小时。村背后山峰重重,险峻高危,颇有蜀道之感,因此,生产的农渔品较难卖到外边去。家里养头猪想卖了换钱,得抬着上山又下山,才能到镇墟。有的妇女生孩子,也要人抬着爬山到外边产院,因路难走耽误了时间而丧命的,很多。
偏僻之地令人们耳目闭塞,有村民到外边见到汽车以为是衣柜,回村说“外边的衣柜,有轮能走,好神奇!”
1988年,因要筹建铜鼓电厂,台山市政府开了一条盘山公路到铜鼓。汽车驶进村里,听介绍,村民始知那“有轮衣柜”是汽车。
由于经济发展滞后,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铜鼓人还是住着一、两层的瓦房。
3 海边建起大电厂、深水港
上世纪二十年代,孙中山、陈宜禧曾设想在铜鼓建商港,后因总总缘由,终没有实现。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铜鼓人才重又擂响起建设大电厂的战鼓。千军万马投入平基工程和厂建工程,过山隧道打通了,两段沙堤推平了,飞鹅山削减了,海滩填高了。
跨入新世纪,平整的土地上崛起了大厂房,竖起了高烟囱,安装了发电机组,发出了强电流。同时,深水港也建成,10万吨运煤轮船开了进来。陈宜禧开发建设铜鼓的宏愿,终于实现了。曾有人做诗《铜鼓电厂畅想》颂之:“巍然屹立破天荒,南运北煤朝夕忙。灯火万家明更亮,海涛拍岸颂辉煌。”
2006年,台山电厂一期工程5台机组全部建成投产,装机容量达300万千瓦。
铜鼓人在2006年度中国纳税五百强排行榜中位居184位,纳税额高达9.7亿多元。
4 铜鼓海湾建成旅游区
铜鼓大浪湾及沙堤,建电厂只占了一半多,靠东一边还有长达1000多米空着。这里,海滩平缓,海水湛蓝,沙粒细微呈黑色,玩水、游泳、冲浪均宜。海滩对面有大排小岛,岛上奇石卧立,千姿百态。海滩旁的蛇鼻山,是观看大海和大襟、小襟岛、“三杯酒”岛、珠海斗门美景的最佳之地。
从沙滩驱车5分钟,可到达钦头村前的钦头湾,既可赏景冲浪,也可拜谒宋将刘师勇墓。刘师勇是宋末都统制和州防御使,宋德佑元年(1275年),元兵南侵,他守常州,与敌奋战,冲出重围,与张世杰等部兵马汇合,随宋帝赵昺至崖门海上,继续抗战。崖门战败,师勇忧愤纵酒蹈海而死,尸浮至钦头湾海滩。传说当时村民见海滩成千上万只蚂蚁含细沙埋盖师勇尸体,觉得其定伟人神人,于是把尸收葬村前,谓为刘太保墓,并就地建太保庙以祀之。村民说太保庙菩萨很灵,祷祀辄应。不少游客来了,都会拜谒刘师勇墓,缅怀其爱国精神民族气节。
旅游资源这么丰富,于是赤溪人乘路通之良机,开发了旅游区海浴场,建了20多间旅馆、餐厅,置办了海上游乐设施。
旅游区由于距珠三角地区、澳门很近,所以夏秋季都十分热闹,尤其假日,日接待游客过千人以至几千人。
5 村前崛起新圩镇
乘车穿过铜鼓隧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条直指云天的烟囱,渐渐露出的是烟囱下的大电厂厂房,与电厂相对面的是一个小圩镇。这小圩镇不简单,一眼望去,幢幢新楼并排矗立,直直的大街长千米,前面横街也有二三百米。
走到街尾,朝左边望去,能见到密密麻麻的旧房子,那是古老的铜鼓大村。大村的屋子多是一两层的瓦房。旧村的斑驳残旧与新圩的亮丽光洁,形成极大的反差。
自从1992年台山电厂平基工程开始,不久又开通了连接电厂的铜鼓隧道后,铜鼓村不再闭塞,不再是天涯海角。便利的交通,将铜鼓与外面城镇的距离拉近了许多,进出铜鼓的人也多了,利用黑沙湾开辟的旅游区也旺了。建设电厂的民工日渐增加,吃用需求量增大,于是渔农产品价格便提升了。电厂第一期工程完工后,在三条村招收了400多村民当服务员,搞环境卫生,管理绿化等,人均月薪800多元。新建的楼宇与日俱增,八成农户建了新搂,旧村的房屋大都不住,只用于出租。村民利用此良机大力发展渔业农业,建新房开办饮食业、旅业、小商店等等,铜鼓人渐渐走上了致富之路。 (文/图 邱真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