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柳》歌曲欣赏 不知为何,很喜欢经过现代表现手法演绎的秦腔,曾经多少次地细细品马笛的《秦川抒怀》,曾永清的《秦川情》......,特别是马迪先生那“长安乐派”笛子演奏技法及其艺术风格,既有粗犷豪放激越之情,又不失温婉细腻典雅之韵,喜欢上吹笛,其中也因为有这么多诸如《秦川抒怀》之类的经典曲目。从洪荒远古的年代起,清悠悠的渭河水就缓缓地流淌着。在渭河的岸边,巍峨的秦岭山连绵蜿蜒。八百里秦川,就象一幅展开的历史画卷。吼着秦腔唱着大戏的八百里秦川,剪着窗花吹着唢呐的八百里秦川,时至今日,咸阳古道的那一抹斜阳,灞陵桥边的那依依杨柳,依旧在诉说着那八百里秦川的古老和神秘。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歌厅听到一曲久违的秦韵,因此知道她的芳名叫《灞桥柳》,因此无数遍地沉浸在《灞桥柳》乐韵中,一次次地感受着秦腔的苍凉、刚毅,听着听着……不知什么时候发觉眼眶发热,眼睛迷糊了,这时我才知道自己落泪了,接着听了很久很久不愿关掉,任灞桥柳的音乐声紧紧地扣动心弦……《灞桥柳》一首伤别的歌谣! 灞桥柳 词:陈小奇 曲:吴颂今 演唱:张咪
灞桥柳 灞桥柳 拂不去烟尘系不住愁 我人在阳春 心在那深秋 你可知无奈的风霜 它怎样在我脸上流 灞桥柳 灞桥柳 遮得住泪眼牵不住手 我人在梦中 心在那别后 你可知古老的秦腔 它并非只是一杯酒 灞桥柳
伤 离 别 (转载) ——《灞桥柳》欣赏 阿费 灞桥在长安城东灞水之上,因为灞水两边种有柳树桥边修有驿站, 所以一直是人们送别的地方,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长安的灞桥风雪也成为长安八景之一.
多少凄美画面的重叠。多少离愁别绪的纠缠。 当你听到这一曲《灞桥柳》的时候,眼前掠过的可是在朝雨、 轻尘、青青柳色中“劝君更进一杯酒”的王维?或是正吟哦着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柳永呢?
电声乐队简洁的配器,加上丝弦轻拨的三两声琵琶, 不经意勾起了一股隐隐的忧愁。古代长安的郊外,灞桥长亭边,风吹柳枝轻摇。 分别在即,离人的心中藏着怎样的哀愁?“人在阳春,心在那深秋”, 这世间上无奈的故事,于你于我,可曾只剩下一声轻轻的叹息,一丝藏泪的浅笑, 正如歌词中所写到的:“你可知古老的秦腔,它并非只是一杯酒,它并非只是一怀酒啊!” 听着,想着,心就酸了。 颂今先生在88年写下这首曲子的时候,不知又是怎样一副心情? 他说当时灵感来自我国陕西秦腔中的苦音。“苦音”是一种音调, 其音律具有一种痛苦悲哀的性格,于广东音乐的乙反调相近一种调性, 善于表现悲苦的情绪。我想,曲作者多少是受到了些影响的。在模糊的记忆中, 融汇创新,写下这首似古非古的作品来。在这里,且不说曲调是如何的完整与自然, 重要的是,作品给人一种成熟个性的感觉,深沉的哀伤和离别的无奈, 在这里都被成功的勾勒出来了。 高亢处叫人撕心裂肺,低徊处令人肝肠寸断,歌声哀婉动人,听得出, 歌手也深深地沉浸其中了。古典与现代、民族与流行,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这正是作曲家颂今的拿手好戏。这首歌问世十多年,虽然未曾大火, 却也能让无数知音者听得揪心,如痴心醉,多年来久久难以忘怀!陈小奇的佳词, 加上颂今的靓曲,这就是《灞桥柳》,一曲《涛声依旧》之前的不可多得的好歌。 歌者落泪,听者动情,当我把录音机关掉的时候,曲尾编钟的余音似乎仍不愿离去, 久久地在空中回旋。 剪不断的乡情
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 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 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 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 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 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 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此帖子已被 千堆雪 在 2008-2-5 0:11:39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