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同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77|回复: 10

金山 -- 尾声 ( 连载&a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27

主题

2万

帖子

39万

积分

军长

写诗而不被称为诗人是罕见 的福

积分
390818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社区劳模最爱沙发

发表于 2009-11-18 09: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该用户从未签到

427

主题

2万

帖子

39万

积分

军长

写诗而不被称为诗人是罕见 的福

积分
390818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社区劳模最爱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9 09: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山》国内影视权被收购

《中山商报》,2009年11月18日

  记者昨日获悉,刚刚摘得“中山杯”华侨文学奖评委会特别大奖的加拿大籍华裔女作家张翎的长篇小说《金山》,在法兰克福书展后的短短一周内,加拿大、英国、法国、荷兰和意大利五国版权代理商已抢得在本国的版权,且皆由各国一线出版社签约。美国、德国、西班牙及日韩等国版权也正在火热洽谈中。另据了解,曾拍摄过《人间正道是沧桑》、《走向共和》等影视片的著名导演张黎,也以天价购得该书的影视权。

《金山》中文版的出版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对于这样的结果,他并不感到意外。当记者问到张黎以什么价格收购《金山》影视权的问题时,韩敬群表示,绝对是一个有竞争力的价格。“目前国内最好的现当代小说影视权出售价格在100万到200万元之间,《金山》肯定能卖到这个价格。”

《金山》如何能在短短时间内在海外版权市场大有斩获?

他向记者援引了台湾著名出版人谭光磊分析《金山》成为国际版权市场最炙手可热的华语小说的原因:“首先,今年法兰克福书展的主宾国是中国,欧美出版社对此相当关注,也都在寻找有亮点的中文小说,但书展上除了已被译介到国外的知名中文作家现身说法,并无版权交易的热门作品。《金山》在书展期间,便在欧美书探的推荐和出版人口耳相传下,迅速升温,成为出版商瞩目的焦点。其次,作家张翎久居国外,《金山》的故事横跨中加两地,除了讲述中国移民筚路蓝缕的经历,书中也有不少外国角色登场,而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这一因素更大幅拉近了欧美读者的距离。最后,张翎的小说《余震》正由中国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导演冯小刚拍成电影《唐山大地震》,而《金山》的电视剧版权则被导演张黎天价买下,再加上首届‘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又把评委会特别奖颁给《金山》,种种利好消息,也给欧美出版商以更大的信心。”

作者张翎也表示,能够取得如此大的市场反响,她很高兴,“这激励了我更加勤奋写作,现在准备将从前写作《金山》时没有用过的‘边角料’再拿出来用,写一些小故事,比如我最近写的《阿喜上学》,就是讲华工后代在加拿大上学的故事。希望能尽早和读者见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27

主题

2万

帖子

39万

积分

军长

写诗而不被称为诗人是罕见 的福

积分
390818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社区劳模最爱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8 09: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尾声
 

  
  公元二〇〇四年,广东开平和安乡

  一张塑料布。一篮瓜果。—把铁铲。一炷檀香。
  “开挖吗?”欧阳云安问艾米。
  “不,我不能隔着这层人造的东西和我太外婆的灵魂交谈。”
  艾米掀开塑料布,在地上跪了下来。早晨的太阳还没来得及把晨露扬干,膝盖的皮肤上有一些湿黏的感觉。艾米深深地拜了—拜。
  碑是昨天刚立的,洁白的一块大理石,刻了许多的字。

  方得法   (1863—1945)
  关淑贤   (1877—1952)
  方锦绣   (1913—1952)
  方耀锴   (1930—1939)
  谢怀国   (1934—1941)
  谢怀乡   (1937—1952)
  金山后人二〇〇四年立碑以志先祖

  坟在山上,路在层层叠叠的竹林之中,有些窄。地势高,就有风,一路上都是些被风刮散了的白花,大约都是扫墓的人留下的——清明不过一个月前的事。山不大,其实也就是—个丘。坟墓很是凌乱,彼此遥遥相隔着。艾米问这里埋葬的都是金山客的家人吗?欧阳说这个乡家家都有海外亲属,要这么算,也可以说这里葬的都是金山客的家人。
  碑石和碑文都是欧阳帮助艾米一起选定的。碑里关于方得法的那部分内容,还捏在艾米的手心。艾米手心里是一个红色的布包,里头是用绵纸包着的几片指甲——那是当年阿法入殓的时候,锦山从阿爸的手指上铰下来的。这个布包从锦山手里传到了延龄手里,延龄搬了这么多次家,这包东西居然还在。艾米临行前,延龄才把它交给了艾米。
  艾米用那把铁铲,在墓碑前挖出了一个小坑。这片土的颜色形迹可疑,让人产生一些胆战心惊的联想。艾米把那个布包放在坑里,埋上了土,又踩实了。一个人一生的无数秘密,就这样被一捧红士哨无声息地吞没了。
  欧阳叹了一口气:“遗憾啊,一个终于没能守住的金山之约。”
  “不,不是的,有些没有守住的约,却比有些守住的约,还要……”艾米的中文,在这里遇上了一块路障。她搜索了很久,终于放弃了,使用了一个英文字眼:“profound”。
  欧阳听匿了这个英文字,却找不出一个相应的中文字。勉强翻译出来,大概是深沉的意思。又觉得深沉用在这里,反倒是一种肤浅。
  “方家的历史,我还有一个大洞需要填补。作为方得法第四代唯一的后裔,我对你成人以后的故事所知甚少。你能帮我,把这个洞填补起来吗?”欧阳问。
  艾米就笑,说又是一个有窥探欲的人。其实,方家的故事一代不如一代精彩,到了我这一代,几乎有些落俗套了。无非是一个遭够了白人白眼的单身中国母亲,想把她的女儿从地上拔起来,送到天上的故事。这个妈妈在赌场一直工作到退休,一生用她并不丰厚的收入,孜孜不倦地打造女儿成为一个上等社会的白人。钢琴课,美术课,芭蕾课,所有上等白人的孩子该学的东西,这个女孩都学过。后来这个女孩去了全城最好的天主教私立学校。这个妈妈希望她将来能成为医生、律师,最不济,也做一个会计师。没想到,这个女孩用她妈妈的血汗钱做学费,偷偷地跑去伯克利学了社会学,除此以外她对任何学科都不感兴趣。
  这个女孩走的路,与她母亲期待的正好相反。她母亲期待她好好读书,她却参加了伯克利因此闻名的一切运动——所有的示威游行她都在其中。她母亲期待她好好地找个体面的人嫁了——当然是白人,可是她一辈子都在和一个又一个的无赖鬼混。她母亲期待她永远离开中国人的圈子,可是她却在大学里阴差阳错地选修了中文。现在,她又被一个中国人诱惑得几乎要对全世界承认,她身上具有一半的中国血统。
  欧阳听了忍不住笑,说我不过是引发了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向善本能罢了。
  艾米说我的故事还没有完呢,至少这个女孩,或者说,这个女人,只在一样事情上满足了她母亲的虚荣——她后来成了一所名校的名教授。
  欧阳说谢谢你,方家的故事,终于完整了。
  艾米咦了一声,说你的故事完整了,我的故事还有疑问呢。你是谁?你为什么对我家的历史比我的家人还要熟悉?
  欧阳说我知道这个问题是迟早要来的。其实答案很简单,我的太爷爷和我的爷爷,都碰巧教过你的太外公和姑婆姑公。不过这不是我对你的家族感兴趣的原因。我的故事另有出处。三十年前,有一个叫欧阳云安的读书仔,在阅读他的爷爷、革命烈士欧阳玉山留下的日记时,偶然发现了方得法家族的一些往事。于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政治权力交接的真空时段里,他借着探望自勉村一个远亲的时机,偷偷撬开得贤居的门,潜伏在楼里神不知鬼不觉地探索着关于这座碉楼的许多隐秘。后来时髦的学术人管这种行为叫社会调查。其实在当时,这仅仅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少年人,为满足自己骚动的好奇心而做的许多傻事中的一件。当然,他在碉楼里的隐秘行踪,使得村人更加相信楼里有超自然力量的存在。
  欧阳把手里的一个牛皮纸信封递给艾米,说你给他们烧一烧。艾米打开口袋,原来是一沓纸钱。艾米从欧阳那里借了打火机点着了火,眼看着纸钱在火里渐渐变小变轻,最后变成一团黑蝇子,在晨风里四下飞散。又看见压在底下的几张纸钱,和上面的很有些不同。下面的几张纸钱上没有面值,却用毛笔写着“芥子园图谱”、“楷书字帖”、“唐涛三百”、“乐府”,等等。
  “你太外婆是读书识字的人,一辈子都不肯让脑袋闲着。”欧阳说。
  渐渐地,艾米就把纸袋里的东西掏空了,最后掏出来的是一艘纸船。船压得扁扁的,展开来,却出乎意料的大。做工极是精致,有甲板风帆缆绳,船头上还画着一只抖擞的龙睛。
  “早年这里的人去金山,坐的就是这样的木船,乡下人叫‘大眼鸡’。”
  艾米将纸船托在手心,细细地看了几眼,才放到了那块新立的墓碑上。船是用厚纸板做的,烧得很慢。风帆上涂过几层胶水,火舔上去便生出些毕剥的声响。船身渐渐烧尽了,只有风帆一直没有烧透,在余烬中一明一灭地闪着亮。
  “太外婆你终于可以,坐船去金山,见太外公了。”艾米喃喃地说,拂去脸上的泪。
  两人下了山,欧阳吩咐司机把艾米送回宾馆,略事洗漱之后去参加侨办的送行宴席。这时艾米的手机响了,是国际信息。艾米看了,只是抿嘴笑。笑过了,便又正经起来,说欧阳先生这个宴会我不能去。欧阳说早就说好的,怎么变卦了?艾米说第一,我今天不走了,你用不着送我;第二,我若去了那个宴会,免不了就得签那个字,吃人家的嘴软,是你告诉我的。我改变主意了,我暂时不想签署那份托管合同。
  欧阳听了,一时愣住了,说你怎么,你怎么……
  艾米说你不好交代了吧?白陪了这么多时间和口水。随你怎么跟你的领导交差,我只告诉你,我现在不签合同,是因为我要趁碉楼还完全属于方家的时候,在里面举办一场婚礼。
  “谁的?”欧阳又吃了一惊。
  “我的。”艾米说。
  “我只请你,做我的证婚人。”
  “什么时候?”
  “马克已经上了加航的飞机,明天中午到。”
  “天哪,你总得给人—个时间准备啊。”
  艾米哈哈大笑:“那是你的事,我不管。”
  
  (全文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27

主题

2万

帖子

39万

积分

军长

写诗而不被称为诗人是罕见 的福

积分
390818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社区劳模最爱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8 09: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11月12日晚的颁奖典礼上,“中山杯”华侨文学奖评奖结果最终揭晓。经过17位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委会的认真评定,共有19部作品获得优秀奖。
颁奖典礼上还揭晓了评委会特别奖,加拿大华人作家张翎凭借长篇小说《金山》摘得该奖桂冠。
评委会认为华侨文学奖的宗旨在《金山》中得到了完美体现。
张翎在获奖感言中表示,中国经验和加拿大经验都是自己生命个体体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两种经验的结合就产生了完整的《金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27

主题

2万

帖子

39万

积分

军长

写诗而不被称为诗人是罕见 的福

积分
390818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社区劳模最爱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8 09:46:18 | 显示全部楼层
触摸那道疤痕——读张翎长篇小说《金山》
文/金晓明
2009年07月27日,星期一

说实话,略莫接触了一些海外华人作家的作品,大多数作品中,语言风格美仑美奂,故事情节清新可人,但总觉得离我们生活的当下现实离得远了些,或者说,他们写与中国有关的东西,味道淡雅了一些,特别是小说类别,不是她们的强项,她们应该擅长于写小品文或随笔。这种先入为主的感觉,导致的结果是:内心比较抵触她们的文字,哪怕有时觉得她们写得并不赖,但还是认为她们是在做文,而不是写文,好比隔着玻璃橱窗看欧美新近流行的服饰,可远观而不能轻易上身。

手里捧起从朋友处借来的09第5、6期《人民文学》,封面上推荐——《金山》,作者是海外华人女作家张翎,这个名字不太熟悉,主要是本人才疏学浅且愚笨孤倔,握着读本,心里暗想,这莫不是又一篇海外华人作家眼里的隔靴搔痒之作吧?

可是,经验主义和我开了不大不小的玩笑。我发现,我错了。

故事一开初,便把读者拉入漫漫历史长卷而不能自拨。这是一段不可忽略的历史,只是蒙蔽太久的尘埃,读着读着,不停地扪心自问,同时,胸中升腾起一股莫明其妙的悲凉,几次想丢开它,不忍读下去,却又欲罢不能。想抽出身来,才发觉自己已成为故事中一根微不足道生即如死的铁路枕木,一枚斑迹模糊飘洋过海的大清邮票,一缕爱恨情仇生不如死的离愁……

小说第一章第一段:“同治十一年——光绪五年(公元一八七二年——一八七九年),广东开平和安乡自勉村”。一下子将笔底下的镜头推拉至遥远的视角。这种“遥远”,有双重意思。其一是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离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有些远。其二是故事发生地广东省开平市,离我们安徽也很远。二者的叠加,让我觉得距离是如此之远,不仅仅是这个背景与地点。因为喜欢摄影的缘故,我从一些网站上知道广东的碉楼,这与安徽皖南地区的深宅大院,其所承载的历史与事实,有着某种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皖南地区大多是祟山竣岭交通蔽塞,所以,那些深宅大院得以完整保存,以至开辟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村庄特别多,但,这里又有不同。皖南地区走出祟山竣岭,走向徽杭古道,最终形成“无徽不成商”的辉煌,徽商没有走出国门,那是因为,地理位置的缘故,比之广东省沿海地区,面对汪洋大海,只有走向深蓝色的海洋,才是他们唯一的出路。这就是《金山》这篇小说之所以存在的前因与事实。

“方得法走上甲板的时候,只觉得眼前一片雪白。他没有见过这样的阳光,如一把新磨的刀,直直地割向他的眼睛。即使闭着眼,他也能觉出刀刃搁在眼皮上的那种锐利。……在这样的船舱里呆久了,他有些不认得太阳了。”故事的主人翁这样“踏上金山岸,沦为金山客”的第一步。随后发展的故事,“一把新磨的刀,闭着眼,刀刃照样锐利地搁在眼皮上,异样的雪白的不认得的阳光下,”方得法开始了漫漫长夜望不天亮的金山梦,他的家族也开始了漫无边底的金山梦,千千万万前赴后继的方得法们开始了异国他乡血泪浸染的金山梦。

金山遍地是黄金吗?金山客都是富商巨贾吗?很显然,答案是相反的,悲怆的,方得法以及方得法们,这些大清的臣民无非是从羸弱不堪疾病缠身的天朝逃离出来,迈向一个没有尊严,没有人权,没有欢乐,有的是苦难劳役,得到的是血泪交加黑暗深渊。那么,为什么一批接着一批的南乡人沦做金山客,抛妻别子甚至遗命他乡而在所不惜呢?一批又一批中华民族有志男儿飘洋过海,都是做着那道炫目夺光的金山美梦?

惨痛、悲怆、颠沛、生死、离聚、失望、求生……凡是能够想象得到的苦难离仇,小说里皆已涵蕴包容,只不过,作者没有调动过多的技巧花招,没有运用跨越语际的轻佻撩拨,没有事不并己般的远距离推放,而是平白地叙述,惯常如一的传统语汇,将方得法及方得法们遇到的刀山火海处理得冷到极致,静到无语,贴切自然,铿锵叩心。作者恰如金山客中之一员,化为一具佝偻的背影,一阵踉跄的脚步,一页蹉跎的日历,笔墨底端透露无端的悲凉,无果的希望,无奈的劳作,无泪的血泪。象历史留下一道深不可测的疤痕,作者轻轻触动笔墨,未曾粘合的伤疤鲜血淋漓,白骨森森地铺陈于读者面前,烙在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案卷。读后无不震颤微微,久而抚案,嘘唏慨叹,欲罢不能。

金山客忍辱负重甚至干着“今天生不知明天死的活计”,他们惦记最多的是不是自己,而是再攒积一些银票,买几亩周边的田产,做一幢幢防卫土匪强盗的高大碉楼,他们在乎于回乡的村口前,有几顶大轿,几位挑夫,几只皮箱,几捧糖果,几许眼神,几分涌动。这怪不得他们,就是活在当下,票子房子轮子妻子的话题仍是芸芸众生渴求的目标。然而,作者笔下的金山客们,在当地被称之为“猪仔”的金山伯们,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血雨腥风,从来没有放弃活下去的希望,没有放弃做人的尊严,更没有淡漠过大洋彼岸的国。推翻清王朝、北伐战争、抗日救国等等一系列中华民族反封建、反帝国、反侵略的革命斗争史上的关键的节点,金山客们慷慨解囊,义无反顾,气冲云天。小说真实而又艺术地再现了一代又一代华侨华工们心系祖国,渴求国强民富的真实情怀。这就是本篇小说不同于过份放大血泪的华工史作,作品立意之高,角度选择之实,民族情怀之烈,不禁令人击节。

如果做为普通的长篇小说,故事将金山客们奋斗史写成这样,就算了不得的一件盛事了。我看过中国和加拿大合拍的电影《金山》,场面宏大,故事厚重,拍摄精彩,看后令人深思,然而,影片主要反映金山客们的苦难,却未能关注于望乡中的女人,无形之中,说服力与感染力单薄得多。这是电影的缺憾,也不能称之为震慑心灵的巨作。这部电影的影响力很有限,这是无可厚非的。

然后,作者并未轻易放弃相对应的另外一个群体——女人,金山客的女人。故事的另一位重要的主人翁,方得法的女人——关淑贤。

男人漂泊在大洋彼岸,关淑贤守在开平的乡下,爱恨情仇就全凭借于时断时续的来信或高低不一的汇票,再不就是月夜下的臆想,阁窗前的守望,方得法,她的男人,活了62岁,自从踏上“金山”,前后回到家来总共三次,每次住上半月十天便匆匆而别,方得法的三次归来相聚,给她带来锦山、锦河、锦绣三个孩子,给她带来“马上接你到金山”的空头支票,给她带来继续活下去的一丝欲望,事实的结果是,直到最小的女儿——锦绣32岁,整整三十二年,她的男人再也没有回来过。这种生即意味着离,守即意味着分的人间悲剧,作者察觉到了,体会到了,占据篇章的一半。

侍奉婆婆,抚育儿女,思念丈夫,支撑风雨飘摇中的那个家。 家,对于关淑贤是一个什么概念的东西?

关淑贤想念丈夫,她“提笔写信,觉得家里的事都说得差不多了,又觉得还有好些话没说。那些写在信笺上的话,像是浮在心头的秕谷,轻轻一吹就抖落在了纸上,而那些还没写下的话,才是黏在她最心底的面粉,轻易吹掸不下来。即使吹掸焉了,也沾了些灰尘,没有了原先的那些干净纯粹了。”作者用女性的笔触轻描淡写般一抚而过。

“锦山(大儿子)到金山两年了,麦氏(婆婆)一提起锦山就叹气。麦氏的一口气长得如同灌堂风,走啊走啊怎么也走不完。淑贤若劝,婆婆便说她不疼男人就罢了,连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也不知道心疼。她若不劝,麦氏便说她是一心盼着全家都去金山,好留下她一个孤老婆子听凭生死。她劝也不是,不劝也不是,倒忘了锦山原是自己的儿子,该疼该哭的,本该先轮到自己。”这就是关淑贤与婆婆之间微妙的关系与处境。她“铺开纸,一窝心事聚不成团也聚不成点,竟下不得笔,近来心事极多,乱糟糟的理不出一个头绪。她的心事里有阿法,有锦山锦河,有麦氏,也有正在修建的碉楼。这些都是说得出口的心事。说得出口的心事是轻的,而说不出口的心事,才是沉在塘底的石头,清清寡寡那么,几块,却是摸不着也挪不动。”久未等到男人来信,她便想:“可是这些沉默都叠加在一起,也抵不过阿法一个人的沉默为。”婆婆生病时,“送走郎中,一屋的人都抬头看她。她知道他们是在等她哭。可是她眼中只是干涩,搜肠刮肚,竟无一滴眼泪。”就是她等到男人死去消息的那一刻,“她脸上的肉如吊了根绳子似的抽了一抽。以为她要哭,可是她没有。那根线渐渐地松弛焉,脸平得如同一汪没有被风搅过的水。”“人老了,总是要死的。”过了很久,关淑贤才喃喃地说。

表面上对于情感冷若冰霜般的妇人,距离与分离凝结的冰霜冰封住她的一切,可内心底里的血脉长河却无时不刻地奔涌撞击热气腾腾,只不过,她及她们没有说,没法说,没处说,没人说。关淑贤以及千万的关淑贤们,坚守着什么?似有却无的夫妻情爱?若隐若现的金山梦境?置田买地的光宗耀祖?还是传宗接代的圣洁牌坊?也许都是,也许什么都不是。总之关淑贤们恰如开平乡间的碉楼,斑驳陆离不可名状,苔痕藓迹淹没其间。

小说丰富了,饱满了,厚重了,历史前行的滚滚车轮架设在双轨之上,才能平稳快速推进。这才是真正的历史画卷,作品之所以浩大精深,作品之所以经典传世,需要男人的血泪,也需要女人柔弱的肩膀。作者做到了这点。我敢说,如若这篇小说改编成电影,走上国际影坛并产生巨大影响并非不无可能。小说结尾部分,时代已进入上世纪五十年代,“土改,清匪清霸,退租退押”等系列运动不可避免的上演,开平的庄园、田地、碉楼及它们的主人们,卑微的命运在这里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弯,这也是作者敢于揭示历史疤痕的勇气和胆魄,让这部小说挺起正视历史的脊柱,为后来者留下思考与论辨的豁口。

还想提一个现象,开平的雕楼与皖南的古民居,效能与作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走入历史,载入典籍,供人研究的话题源源不断,二者之间存在的或多或少的历史必然和偶然。徽商,徽州,徽学也自成一体,挖掘考究的学者文人趋之若鹜,舞台影视打打闹闹几十年,说句实话,为何没有出现《金山》这部震慑人心的力作,是因为身处其中,非得有一双异域他界的眼睛观察审视才能揭开迷蒙尘烟,还是甘于热腾腾闹哄哄的文学道场?做为那些占据、占领高端的学者墨客,有所顿悟,有所深思吗?

至此,如何重新评定海外华人作家,女性写手的位置和作用,我想,我们应该摒弃俗不可耐的的成见,重新审视并亲近他们的作品,深入他们创作的精神内核,把握他们跃动不息的创作脉动,为他们取得的每一个成功欢呼呐喊。

一部跨越几代人,时空百十年的著作,章节的结合与故事的组织编排,需要费尽思量,张翎做到了。她很巧妙地利用符合历史进程的报章新闻、小报轶事等做为承接故事演绎的绝妙推手,需要转换时空时,段落前便引用一段标题栏目,取到铺垫背景与交代时空的双重功效。这也许是文字的“蒙太奇”法?而故事峰回路转时,大多以方得法的书信作为引子或小结。这些书信让人印象深刻,作者身居海外,如若不是占据祥尽的资料,那么,凭借手中一支笔,深厚的国学功底,正规的叙述语言,有模有样的书信范文,仅凭这一点就足以令人深思。

纵观全篇,作者以冷静沉着的语调,正统规范的语言(绝无插科打诨或嘻皮笑脸式乡间俚语),时空交错的构架,合理适情的心理活动,没有刻意长吁短叹或号陶大哭,也没有站在海外佛祖点化般悲天悯人的立场,字句之间浸润无尽的悲苦苍凉,勾勒中华儿女永不放弃的求生梦想,雕琢海外华工榨干血泪的悲壮塑像。掸落蒙尘已久的尘埃,还原一段不应忘却的华工悲史。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敢于面对曾经未曾愈合的疤痕,承受并反刍曾经苦难与伤痛,才是有希望的。这是大道理,也是小小的自我要求,无需正襟危坐般说教,无需故步自封般隐藏。在前进的征程中,时不时回望、打探下历史的疤痕,它如民族发展史上的大裂谷,裸露于我们生存的土地。触摸疤痕,甚至心里隐隐泛起阵阵疼痛,我们还是有希望的,可以将前行的路照亮,知道哪里痛,为何痛,如何消减伤痛,以便于找到未来的方向。

篇首的那首广东童谣,把它抄录下来,做为结尾吧。能说明些什么?

喜鹊喜,贺新年,
阿爸金山去赚钱;
赚得金银千万两,
返来买房又买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0

主题

4902

帖子

2万

积分

旅长

积分
23721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9-11-20 04:31: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張翎得獎實至名歸,可喜可賀!而成功帶動的Marketing至名利雙收也就可想而知了。恭喜,作者張翎!

HW79,衷心感謝!Blink多年未讀,如\"金山\"那么令人欲罷不能、愛不釋手的精采小說。看來,英文版也指日可待。如有好書,而你老兄又有寶貴时間的話,就請繼讀...。Blink不客气了,謝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27

主题

2万

帖子

39万

积分

军长

写诗而不被称为诗人是罕见 的福

积分
390818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社区劳模最爱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0 16: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Blink兄弟,好花不常开,好书不常来,如有新发现,定会奉献,谢谢大家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27

主题

2万

帖子

39万

积分

军长

写诗而不被称为诗人是罕见 的福

积分
390818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社区劳模最爱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5 06: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首长同志,有什么鼓励呢,就是那些比较物质化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主题

4827

帖子

4170

积分

版主

男人因沧桑而成熟,女人因成熟而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170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9-11-24 22: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早些天已见《金山》出现在书店的新书架上,

HW79辛苦细,一直不间断的把好书介绍给村民。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主题

2234

帖子

8096

积分

营长

积分
8096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9-11-27 03:5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食火鸡啦

感恩节为什么要吃火鸡

欧洲人吃火鸡已有400余年的历史了。从16世纪开始,欧洲人就把火鸡奉为圣诞节的主菜。不论是在圣诞夜还是在圣诞日,庆祝餐宴上都少不了火鸡。这时,即使是居住于外地的亲人也会在餐桌上摆着土豆、蜜饯、葡萄干、水果饼、蔬菜等圣诞食品,而放在中间的是主菜火鸡。

美国人又比欧洲人多了一个感恩节吃火鸡的节日。那是在1620年,100多名英国清教徒为了逃避宗教迫害,远渡大洋来到北美洲东岸,饥寒交迫使他们中的一半人死去。在印第安人的热心帮助下,这些人得以将生产和生活维持下去。

第二年,在新家园站住了脚的移民们为了感谢上帝的佑护和印第安人的帮助,把自己收获的果实和捕获的野火鸡拿出来招待印第安人,一起热烈地庆祝了三天。

从那以后,每年的这个日子―――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都要庆祝这个节日,就是感恩节。火鸡因此也就成了感恩节的主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台山同学会 ( 粤ICP备17038726号-1 )

GMT+8, 2024-11-24 07:06 , Processed in 0.07048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